殷商兴亡——中国第一个有文字可考的王朝

一个仅仅方圆七十里的方国却使宗主国灰飞烟灭;一个强大的王朝却居无定所,屡次迁徙;连后来的孔子也觉得是雾里看花的帝国却给后人留下了大堆的龟甲兽骨;一个末代国君却有过人的成就,他到底是史学家所说的暴君,还是一位勇于进取,大胆革新而功败垂成的勇士呢?

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朝,如何兴起又如何没落;如何立国又如何奔波;最后又是谁让它走向覆灭?

就在夏朝国力日益削弱之际,黄河中下游一个叫商的部落渐渐强大起来。商的始祖名契,传说是和大禹同时代的人,因协助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商。商族早期,经常迁徙,但大致都住在今天的河南、山东境内。夏桀的暴政给风雨飘摇的夏王朝带来了进一步的危机,也给商族的首领汤带来了机会和信心。商汤对内任用贤人伊尹为相,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以宽治民,得到百姓支持;对外推行仁义,大力发展同周围方国的关系,扩大影响,和诸侯结成了广泛的同盟。

对于商汤的崛起,夏桀并非毫无准备,桀曾经把商汤囚禁在“夏台”,但由于找不到加害商汤的证据,不久又将他释放了。商汤却借此机会弄清楚了夏朝的虚实,获取了地方诸侯的同情。进行了多年的力量积聚之后,商汤已经做好了政权更迭的准备。商汤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个宏伟战略的呢?

商汤做好灭夏的准备工作后,就和大臣伊尹、仲虺等制定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除其羽翼,再一举攻克夏都的灭夏战略。商汤首先发兵攻打葛,葛位于河南商丘北部,是夏朝用来监视商的小国,攻占了葛国等于消灭了夏朝的耳目,由此揭开了灭夏战争的序幕。随后,商汤调动大军向西北进攻,又先后攻灭了位于今天河南滑县东南的韦国和山东鄄城东北的顾国,消灭这些夏朝的附属小国,保障了侧背的安全。昆吾氏国,位于今天河南濮阳一带,是夏主要的属国,拥有较强的实力。为扫除这一障碍,商汤亲率全国军队和各国诸侯联军,向昆吾氏国进攻,一举将其攻灭。这一系列的胜利,大大削弱了夏的实力,商和夏已经接壤,终于处于正面交锋的状态。

决战的时刻就要到了。商汤首先集合商军和诸侯联军进行誓师,指出“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商汤揭露夏桀的暴虐,声称要执行上天对夏的惩罚,为自己的灭夏行动找到了一个政治支点。鉴于夏桀将主力部署在商军的正面,后方空虚,商汤亲率大军绕道从西方出其不意地进攻夏都斟鄩。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夏桀害怕被歼,带领夏军向故都安邑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夏县西北方向退却。商军紧追不舍,连败夏军。夏桀率军退至鸣条,即今天山西运城一带,被迫与商军决战。鸣条一仗,士气高昂,武器精锐的商军一举歼灭夏军主力,夏桀只带数百人逃走,不久再被商军攻破,夏桀被商汤放逐到南巢,即今安徽巢湖一带,不久夏桀病死,夏朝灭亡。

班师回都后的商汤,在西亳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了三千诸侯的拥护,正式建立了商朝统治。这个已经被甲骨证实了的王朝,已经和甲骨一起被埋藏了两三千年,它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了怎样的侧影呢?

商朝前期,有一种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频频迁都。从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到第十一个王中丁,前后不过一百五十年,相继四次迁都,从亳开始最后到奄,势力范围越来越小。商朝第十九个王阳甲死后,他弟弟盘庚继位,把都城迁到殷以后,其后的二百七十三年,商王终于有了一个稳定的“家”。考古发掘证明,盘庚迁都的所在就是今天河南安阳市西北五里的小屯村。据研究,殷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中间没有间断,到商代末年,殷仍为商都。

商朝前期为何频频迁都,为什么盘庚之后又不再迁徙了呢?

成汤灭夏以后,国家权力已经初步确立。但是,成汤死后,却发生了王室内部斗争。据考证,商王朝的王位继承制度,在前期以兄终弟及为原则,太丁既然早死,王位则应当由太丁弟外丙继承。但是,成汤的儿子太甲却没有遵照这个原则,自立为王,这自然是个严重违反传统的做法。太甲继位以后,任性而行,放浪形骸,不理政事,因此帮助商汤灭夏的重臣伊尹将太甲拘禁起来。后来太甲悔过自新,于是伊尹又重立太甲为帝。太甲复位后,的确有所作为,但这破坏了商朝的继承制度,以致商朝前期,王室内部为争夺帝位而相互斗争,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九世之乱”,都城也随之迁来迁去。王室内 乱,削弱了商王国的统治力量,出现了“诸侯莫朝”的局面。

盘庚是商朝的第二十位帝王,继位后,他认识到,无休止的内斗如果继续发展,极有可能导致王国的覆灭。为了削弱那些具有争夺王位的奴隶主贵族的实力,盘庚决定迁都。虽然商朝上下对迁都早已不再陌生,但好端端的又要“搬家”还是让大家颇有怨言。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对此,盘庚进行了充分的说服动员工作。对于贵族,他一边劝诱,保证他们的官爵,一边用祖先的神灵来恐吓他们;对于部民,他则用美好的前景加以鼓励;对于坚定的反对者,则用严刑峻法迫使他们顺从。通过软硬兼施,盘庚最终成功地将都城稳定在殷。

盘庚迁殷,结束了“九世之乱”的局面,确立了王位父死子继的制度,王室内部的政治纠纷得到解决,商王对臣民的统治得到加强。政权稳定下来的商王朝在殷找到了一个安定的“家”,但是,历史兴亡的周期律还是无情的找上门来。商灭夏的历史剧再次上演,这次,悲剧发生在了商自己身上。那么,这次取代夏桀成为悲剧的主角的又是谁呢?

盘庚之后,商又传了十二个王。商代晚期,贵族生活日趋腐化,帝王也一味追求享受安乐。商纣王是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名叫帝辛,后人称他为商纣王,“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成王败寇,历史上的商纣真的如同人们想象中的一无是处吗?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本身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的才智足以对复杂的事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气力足以徒手杀虎。当时的东夷常对商朝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构成重大威胁。纣王的父亲帝乙就和东夷大战一场,但没有取得胜利。商纣王继位后,亲自率领大军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

绝对的权利滋生绝对的腐败,虽有表面的武功和风光,但阶级社会的独裁者的腐化堕落还是葬送了这个曾经辉煌的王朝。商纣王听信佞臣费仲、尤浑的谗言,强行选征美女供其淫乐,不顾百姓死活,修建大量宫殿。他在摘星楼上挖了左右两个大池。左池以糟丘为山,山上插满树枝,树枝上挂满肉片,名曰“肉林”;右池注满醇酒,名曰“酒海”。他与脱光衣服的男女,整日整夜地在里面追逐嬉戏,渴了喝酒,饿了吃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酒池肉林”。商纣听信谗言,造炮烙之刑,将人缚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烤死,设虿盆,把人投入藏蛇的坑内喂蛇。忠臣冒死进柬,商纣置之不理,甚至用残酷的杀戮来对待忠心耿耿的大臣。最终,武王伐纣,西周以商获取政权的方式结束了商的政权。

商朝从公元前17世纪初建国到公元前1046年被周武王所灭,历经550余年,共17代31王。商朝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 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由于资料的缺乏,后世一直难以考证,以至于它一度成为一个神秘的王国,但随着十九世纪末殷墟龟甲兽骨的大量出土,破译这个传说中帝国的大门终于被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