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天下”——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的建立
以天下为家是历代帝王的梦想,让四海之内的百姓都成为自己驯服的子民,更是君王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从民主到专制,从选举到世袭,历史在前进中让禅让变成了记忆中的名词,那么,是谁打破了后人心中的美好世界呢?
夏启,这位传说中夏朝的创立者,他是怎样把民主选举改造成君主世袭的呢?夏朝,这个传说中的第一代王朝,从创立到稳定,是否一帆风顺;统治者如何治理自己的国家,又是谁让它走向没落的呢?
这是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登封王城岗古城遗址,学者们认为它就是夏都阳城。就在四千多年前,这片土地上矗立着坚固的城堡,巍峨的宫殿,守护城池的军队在机警地瞭望着四周。而今在这里,仅凭直观感受,我们很难全面认知那段历史,它已经将过往化为一个个符号,镌刻在沧海桑田的转换之中,等待我们去解读。借助这些遗迹和历史文献的记载,我们将全景展现夏王朝的荣辱兴衰。
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即部落联盟首领要根据个人品行经民主选举产生。但在禹之后,人们熟悉的禅让没有发生,而是由禹的儿子启继承了部落联盟的职位。这意味着原始民主时代的终结,一个新的时代随之开启。那么,是谁破坏了氏族社会的民主制度呢?除了人们通常认为的禹和启之外,是否还另有其人?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大禹成为军事首长之后,他便任命皋陶为自己的副手,并让他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但不幸的是,皋陶却先于大禹去世。这一突来的事故,使大禹只得又提拔了益来作自己的副手。一切似乎就从这次意外的变故开始了。当大禹在会稽(今浙江绍兴)逝世时,便要求副手益来接替自己的职务。这表明,当时的大禹仍只是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不是国家中的君主、国王,他仍严格遵循着禅让制。
但究竟是什么导致最后的继承人是禹的儿子启,而不是副手益呢?我们不妨来听听战国时期孟子曾经做过的解释,他说大禹死后,向天下百姓推荐益,益则根据禅让的传统,也曾归隐于河南箕山,并象征性的将职位推让给禹的儿子启。历史上戏剧性的一幕开始了,益因为在任不久,在百姓中没有多少影响力。而禹的儿子启,为人忠厚贤能,却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所以,这次推让没有成为形式,启成为了新的部落联盟的首领。
依据孟子的解释,终结禅让制的不是禹,也不是启,而是部落联盟各部落的首领和氏族成员。因为是他们选择了启,是他们放弃了禅让制。但事实是这样的吗?据《竹书纪年》记载,启接替禹的地位并非一帆风顺,益曾试图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但最终兵败被杀。《史记》也记述,在启继位后,部落联盟中的有扈氏公然反对,启率军队与有扈氏进行了一场恶战之后,才最终稳定了自己的地位。由此看来,启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破坏了禅让制度,使军事民主制向君主世袭制度转化。
看似简单的历史更迭,在深层次的探究之后,总会有意外的发现。启的继位是否就意味着禅让制的终结,君主世袭制的确立呢?开启新时代的夏朝,又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呢?
启成功的创立了自己的家天下,成为夏王朝的第一代帝王。但在当时,夏也只是众多势力集团中较大的一个,完全靠自己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来维护统治。因此,夏朝的统治并不稳定,而是在历经反复之后,家天下才最终得以确立的。传说夏的第二代帝王太康,只知道打猎游玩,不理国家事务。夏朝一个东夷族部落的首领夷羿便乘机起兵反夏,推翻了太康的统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太康失国”。但夷羿取得政权以后,不体恤百姓,疏远贤臣,重用奸佞小人寒浞。寒浞则借机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最终趁夷羿田猎之机,将羿及其全家杀掉,霸占了夷羿的妻室嫦娥,建立自己的政权。
历史在大转折时期,沿着主线前进的同时,又呈现出新旧交错的复杂性,尤其是在部落联盟时代结束,国家刚刚诞生之际。正因为如此,太康失国就只是失去了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长,而没有失去本部落首领的职务,夏的继承人少康才得以辗转流亡,取得了立足之地,依靠自己的德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而与此同时,寒浞却因为骄奢淫逸,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最终,少康依靠夏部族的遗民和其他部落的协助,起兵消灭了寒浞父子,夺回了自己的权位,夏朝的统治在这时才真正稳定下来。
回顾夏朝开创初期所经历的这一系列的反复斗争,说明这期间仍是军事民主制下的世袭制时期,同时也证明了民心的向背是政权存亡的基础,这在以后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中也得到了印证。而从少康以后, 帝位便一直是家族世袭,知道夏朝结束。 “天下为公”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替代。
一般认为,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启”建国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桀”灭亡,夏共传十四世、十七个王,前后经历近五百年的历史。但由于有关夏朝的文献留下来的极少,因此,后人对夏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了解极少。夏朝是否也只是一个古代人民的传说,如果不是,那这样一个国家,它的政治和经济又是如何运转的呢?
根据后世的一些文献,我们对此可以做出一些初步认识。据考证,夏代的统治中心在今天河南西部,夏人的活动范围,西起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之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据《左传》记载,夏代中央设有“牧正”、“车正”,分别掌管畜牧和造车,这说明夏朝的经济生活已经纳入了中央的管理,各种官员组成了中央行政系统。另据《竹书纪年》记载,夏还设有监狱,而作为国家最主要的成分——军队,则在启的时候就已经具有较大的规模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为了维护庞大的军事官僚队伍,夏朝已经开始向百姓征收赋税。
所有这些都在向我们传达着一个信息,夏朝已经拥有官吏、军队、刑法,并凭借他们履行对内对外的各项职能,夏朝具备了国家的各个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夏代是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中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到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走到它生命的尽头,夏的最后一个君主叫桀,他也成为中国历史记载的第一位暴君。然而,夏桀并非无能之辈,传说他力大无穷,曾经“手搏豺狼,足追四马”。但就是这样一位自恃勇武,天下无敌的君王,却一味迷信武力,自认为其统治可以象太阳一样长久。最终弄得天怒人怨,离心离德,百姓都宁愿和这个“太阳”一起灭亡,一个王朝的败亡也就此埋下了伏笔。
夏桀的暴政首先表现在内政上的失误。《竹书纪年》说夏桀修建大量的宫殿和歌舞楼台,耗尽百姓资财。西周初年的杰出政治家周公还指责夏桀一意孤行,不遵循以往任用官员的准则,贤愚不辨,忠奸不分,滥用酷刑,致使夏朝的一些大臣因不满桀的残暴统治,而纷纷离去。统治阶级内部的分化,已经注定了夏朝灭亡的命运。
夏桀意识到了国内阶级矛盾的加剧,然而他的应对措施却是对外发动征伐战争,以此来转移人民的反抗情绪。他不断进攻周边小国,《国语·晋语》说夏桀伐喜姓之国有施氏,有施氏送了个叫妹喜的美女给他,这才得以幸免。不停的战争导致夏与诸方国部落的关系逐步恶化,许多方国部落反叛夏桀而归服商汤,夏朝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进一步加快了夏朝的败落。夏桀失去了诸方国部落的支持,在众叛亲离中,只等一个合适的历史契机,夏朝就将陨落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夏从启建立自己的家天下,通过几代人的斗争,确立了夏朝近五百年的家族统治。然而,夏朝开创了历史,也终究要成为历史的尘埃,它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也终将要被历史的车轮压在前进的车辙之上。华夏文明也正是这样一路积累,一路奋发的从远古走到今天,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