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霸迭兴(下)——宋秦楚霸主纷争

一场“仁义”的战争葬送了一位国君的霸业之梦,却也让他名留青史;一位政治婚姻的操盘老手虽然有赚有赔,却也成为中央认证的霸主;一句“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宣言为他的霸业增添了更多传奇,也成为后世君臣嘴里的名言警句。

这些史书上的明星经历了怎样的人生与事业,这个纷乱中的年代造就了哪些成败与荣辱?

齐桓公死后,新一轮霸主之争又拉开了序幕。

其实,最早站出来想充任霸主之位的是宋襄公。宋是商人的后裔,周灭商之后,把今天河南商丘一带封给了商纣王兄长微子启来继承商的宗祀,以安抚商朝遗民。宋国并不强大,仅仅是一个二流小国,但宋襄公一直追随齐桓公,因此,当齐国内乱,齐桓公所立的太子公子昭跑到宋国,请宋襄公为他做主时,宋襄公就自认为接替齐桓公霸主地位的时机到了。

公元前642年,宋襄公联合卫、曹、邾组成的四国联军送公子昭回国继位,因为齐国几大集团在相互争斗中实力消耗殆尽,所以公子昭顺利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齐孝公。自认为安定齐国有功的宋襄公以霸主自居,然而却没有什么国家理睬他,于是他想效法齐桓公举行会盟,以共同辅佐周王室为号召,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39年,楚、陈、蔡、许、曹、郑等国会盟于盂,今河南睢县西北一带。会盟时,楚国暗藏甲兵,忽然发难,宋襄公却毫无防备被俘。楚军胁持着宋襄公进攻宋的都城,企图一举灭宋。但在宋国军民的抗击下,楚军无功而返。

这时,宋襄公已经无利用价值,被楚国释放了。但他奈何不了实力强劲的楚国,于是迁怒于与楚国交好的郑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不顾公子目夷与大司马公孙固的反对,出兵伐郑。楚成王决定干预,出兵攻宋,宋回师,两军决战于今河南柘城西北的泓水一带。楚军实力强于宋军,但宋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当楚军渡河时,大司马公孙固主张半渡而击,宋襄公却认为这是不仁义的事情,眼睁睁看着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当楚军开始布阵的时候,大司马公孙固又提出趁楚军立足未稳时进攻,宋襄公仍然不齿这种“不义”之举。终于,楚军准备停当,铺天盖地向宋军杀过来时,宋军势单力孤,一触即溃,宋襄公狼狈逃回都城,不久含恨而死。

 

讲究“仁义”,恪守传统“军礼”信条的宋襄公的霸业未曾建立就已覆灭。那么,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谁才是时代的赢家呢?

就在宋襄公的霸业未曾绽放就已枯萎,而实力雄厚的秦国和楚国都跃跃欲试之际,一位花甲老人暮年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让秦楚独霸中原的梦想成为南柯一梦,这位老人就是晋文公。说到晋文公,就不得不提他的老邻居和老对手秦穆公。

晋献公晚年宠爱从戎族那里俘获的美女,废长立幼,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和夷吾,引发晋国的内乱,西方的秦国开始蠢蠢欲动。秦的先祖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有功,于是平王把岐山以西,戎狄占据的土地赏赐给了秦。在与戎狄的殊死斗争中,秦逐渐发展并强盛起来,到秦穆公继位时,秦国已经占有了关中大半的地区,成为一个拥有一定实力的大国,但与中原诸国相比,在文化上仍显得落后,实力稍逊晋国一筹。鉴于此,秦穆公采取了两面发展的战略:在西方,继续向戎狄索取土地;在东方,力图入主中原,创建霸业。这样一来秦家门口的晋国,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的一道巨大的屏障。

秦穆公一直想利用晋国。为此,他先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为妻,结“秦晋之好”。但对于穆公的野心,晋国历代君臣都是心知肚明。晋惠公在秦军护送下回国继位后,立刻撕毁对秦穆公回报八座城池的承诺,还借秦国饥荒之际,大举攻秦。秦穆公先是大败晋惠公,迫使晋割让土地,又让晋惠公太子子圉入秦作人质。 晋惠公死后,太子子圉逃回国继位,是谓晋怀公,他仍然敌视秦国。秦穆公为了扶植一个亲近秦国的晋国,将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从楚国迎来,将女儿文嬴嫁给他,希望延续“秦晋之好”。之后,秦穆公送重耳回国做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在外颠沛流离十九年的晋文公,其谋略和抱负丝毫不逊于秦穆公。在周王室内乱之际,他抑止秦国兴师勤王,不给秦国入主中原,名利双收的机会;然后帮助秦国夺取楚国的小块土地,使秦楚对立,使得秦不得不真心实意地与晋结盟;最后,晋国在城濮之战中战胜楚国,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此时的秦穆公幡然大悟,却已经无可奈何。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先后与晋三次大战。崤山之战,秦全军覆没;彭衙之战,秦军再次失败;公元前625年,恼羞成怒的秦穆公亲自讨伐晋国,虽然取胜,但秦国东向的战略要地桃林要塞始终控制在晋国手中,秦国仍然无法向东发展,不得已,秦穆公调头主攻西面的戎狄。他任用熟悉戎狄情况的由余,采取先强后弱、分化瓦解、依次征服的策略,终于获得成功。史料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辟地千里”。周襄王承认他为西方诸侯伯,秦穆公“遂霸西戎”,成为西戎的霸主。

秦穆公称霸西戎,晋国坐拥中原。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英雄逐鹿的年代,城濮之战中失利的楚国会甘心偏居南方吗?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继位,年龄尚不足20岁,当时的楚国一片混乱。先是公子燮与子仪发动叛乱;接着楚国又大闹饥荒,臣服不久的蛮戎、百濮等部落也是蠢蠢欲动。面对不利的局面,年少的楚庄王表现出这个年龄少有的老成。他表面上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不发号令,任由小人欢天喜地、嚣张一时。如此三年,楚庄王对楚国的内外局势,文臣武将的愚贤忠奸都有了了解,便下决心开始自己的宏图大业。他罢黜奸佞大臣,贬斥无能之辈,任用孙叔敖、伍举、苏从等人,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充实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使楚国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改善,军队训练有素。羽翼丰满的楚国北上中原,开始了与晋国的争霸斗争。

面对强大的晋国,楚庄王采取迂回包抄,削其枝叶,弱其主干的办法,试图循序渐进地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08年,他亲率大军讨伐陈国和宁国,击溃前来增援的晋军。公元前606年又征讨陆浑之戎,并乘势沿洛河北上,在周天子境内陈兵示威,炫耀武力。他向周天子的使臣王孙满询问“九鼎轻重”,暗示欲取而代之。不畏强暴、机警睿智的王孙满告诫楚庄王,想要诸侯臣服,“在德不在鼎”。受到教训的楚庄王意识到周王室还大有人在,于是班师回国。之后,楚庄王镇压了贵族若敖氏的叛乱,征伐叛楚的群舒,灭掉舒蓼,将楚国边界推到淮河流域,并与吴、越定盟,安定了东南边境,使楚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

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楚国先后七次进攻郑国,使得郑国困苦不堪,而此时的晋国君弱臣强,君臣离心,只好任由楚国东征西讨,蹂躏自己的附属小国。郑国日夜盼望晋国援军,晋军却迟迟不见踪影,最后被迫与楚结盟,臣服楚国。姗姗来迟的晋军与楚军在今河南荥阳东北的邲交战。晋军将领内部是战是和意见不一,指挥不协调,而楚军在城濮战败后,一直在寻机报仇,此时又新胜郑国,士气高涨,于是趁着晋军步调不一突然发起攻击。晋军大败,尸横遍野。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楚邲之战。

邲之战后,楚国驰骋中原,晋国无可奈何。至此,楚国历经几代国君,到楚庄王时,终于夺得中原霸权。楚庄王也实现了他早年所说的“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