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载道——史地之学的兴盛

这是一个政治上割据、动荡、黑暗的时代,但在学术上却百花齐放。这里有影响后世的《三国志》;这里有功盖原著的多家名“注”;这里有被后世褒贬不一的《魏书》;这里有新兴的谱牒之学——谱学;这是一个史地之学兴盛的时代,这是一个史家辈出的年代,一部部史地名著,凝聚着多少史家的汗水与心血,正是有了他们才成就了这一段耀眼的史地盛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政权更迭频繁,再加上官方资料散佚严重,政府对于正史的编修无暇顾及,所以这一时期私人编撰史书非常盛行。从而涌现出了各种体裁、各种版本数量众多的史学著作,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魏收的《魏书》等等。

陈寿,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也就是今天四川南充人,处于蜀汉和西晋交替之际。从小就有志于史学事业。曾经在蜀汉任观阁令史,因不肯屈从宦官黄皓,遭贬黜。入晋后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西晋统一后,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断代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以简练、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画,人物塑造得生动传神,可读性极高。所以完成后,轰动一时,并被广为传抄,而《三国志》中的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人民的口耳相传之下,衍生出了不少忠臣良将的桥段,后来,明清之际的罗贯中便根据民间传说,改编成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

由于作者对史实的审查非常严谨,所以在取材过程中,对不可靠的资料都弃而不用,并且对史实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所以导致《三国志》内容过于简单,于是东晋史学家裴松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注。

裴松之,字世期,现山西闻喜人,出身士族官僚家庭,从小喜爱读书。鉴于《三国志》太简,开始作《三国志注》,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的注引用了210多种书籍,保存了大量三国的重要史料,其价值甚至超出了陈寿的原书,与其说是作注,不如说是在补史,以至于裴松之的注释一直被史家所重视。元嘉六年书成之后,宋文帝称其为不朽之作。《史通》也称该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 正当民间撰史盛行之时,史学界又有了意外的惊喜,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惊喜呢?对史学界又有什么影响呢?

西晋时,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郡人,在当地盗挖一座古代魏国的墓冢时,发现了大批的竹简,据说这批竹简数量巨大,搬运时共装了几十车,竹简上写满了“科斗文”,有十余万文字,史家称其为“汲冢竹简”。竹简上的文字比较难认,经过晋代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和整理,才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统称为《汲冢书》,经后代学者考订、整理,现在称为《竹书纪年》。可惜竹简早已经不传了,而其中有关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有很大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处于战乱、割据中的人们,最渴望的就是国家统一,以史为鉴,最能警醒世人,所以当时的史家们纷纷提笔,书写东汉历史,当时有关东汉历史的著作不下十部,但能流传至今,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后汉书》了。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范晔, 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也就是今天河南淅川东人,445年,因谋反罪被杀,《后汉书》中计划的十志没有完成,后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八志,进行补充,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后汉书》。

《后汉书》记述了从光武帝刘秀发迹到汉献帝刘协禅位约200年的史事。该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专为妇女作传。而且《列女传》中,所收集的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了多次改嫁、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博学多才的班昭,断机劝夫求学的乐羊子妻。另外还增加了党锢、宦官、方术等列传,充分反映了东汉的实际情况。该书最大的局限性就在于忽视了农民起义,对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领导人张角兄弟,竟然没有立传,只是附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官僚皇甫嵩的传中。总之,因为记载东汉史实的其他史书绝大部分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后汉书》的史料价值就更为珍贵。

这一时期的史学,比较有争议的是魏收的《魏书》。这部书为什么会引发轩然大波呢?

魏收,字伯起,北齐钜鹿下曲阳,也就是今天河北晋县西人。公元551年,正式受命编撰魏史。魏收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就撰成了《魏书》一百三十篇。魏收自认为是“勒成一代大典”的盛事。哪曾想,书成后,却掀起轩然大波,这家说他某位先祖的职位没写,那家说他的某位先祖没有记载,致使魏收在其后的十几年中,两次奉命对《魏书》进行修改,而且《魏书》更被很多人称为“秽史”。其实《魏书》之所以受到如此多人的诋毁,是与当时的门阀政治有着直接的关系,死人的历史地位直接关系到活人的现实利益。所以这些门阀地主对其家世、郡望、先人的职位才特别敏感和关心。其实魏收在写列传时,已经有意识地要保留谱牒中的材料了,也就是为了表述名门世族的门第渊源。因为世人对门第的重视,所以这一时期史学还兴起了一个新的分支,那就是谱学。

谱学其实是门阀士族维护其政治特权的工具,是在谱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谱牒是记载某一宗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的档案,它以一定的形式记载了该宗族历史,其形式和内容集中了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旨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发展充分,士族与非士族要根据谱牒来确认,人们入仕做官要根据谱牒来认定门阀的高低,所以谱牒之学就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由于谱学涉及时间跨度大、各家族之间关系复杂,甚至还有很多庶族冒名顶替进入士族谱牒,所以很多人毕生都在研究谱牒,甚至有祖孙几代共同研究的,从而涌现出很多著名的谱学家。这些谱学家分别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呢?

西晋时期的著名谱学家有挚虞,他撰写的《族姓昭穆》十卷,是目前所知的第一部记载天下士族血缘关系的正式谱牒。

东晋时期,南渡的平阳大族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祖孙三人都研究谱牒,使谱牒成为了贾氏世传的家学了。后来东海王氏出身的王僧孺,在贾氏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可谓是谱学的集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史书以外,还出现了很多地理著作,分别记载州郡地理、名山大川、旅途经历和各地物产。南齐陆澄就收集了一百六十种地理学著作,编成了一百五十卷的《地理书》。梁代任昉又加以扩充,增加八十四种著作,编成二百五十二卷的《地记》。可见当时地理著作之丰富,只可惜这些地理学著作大部分失传了。其中最出色的地理学著作要数郦道元写的《水经注》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范阳涿鹿,也就是今天河北涿鹿县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对地理学非常感兴趣,他利用自己到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布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同时他还阅读了大量的地理学著作。在此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地理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后人难以弄明白历史上地理发生的变化,于是他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期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非常简略。郦道元在经过长期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之后,终于完成了地理学巨著——《水经注》。《水经注》共30万字,文笔优美,它不仅是一部内容翔实的地理著作,还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正所谓“失之桑榆、收之东隅”。魏晋南北朝这样一个混乱、黑暗的大分裂时代,给诸多有志于史学的学者一个绝好的机会,从而开创了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史地之学的繁盛景观,令后人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