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师表——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他是一位虚心求教的学者,他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长者;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干,被大夫把持政权的鲁国却让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名动天下,周游列国,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但众多的诸侯却吝啬地不给他任何希望。最后,他只能在教育中追寻理想。

孔子,这位被后世称为“至圣先生”、“万世师表”的圣人,生前却只能辗转奔波,颠沛流离于各国之间。他生前自嘲为“丧家之犬”,死后却被崇奉为“圣”和“神”。考察历史真像,透过历史谜雾,让我们去探寻这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他的曾祖父因在政治斗争中失败,逃到了鲁国,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相传,叔梁纥晚年娶颜氏女徵在,生孔子。至于孔子为何名丘,一说是他出生时头顶中部有凹陷,一说是父母曾经在坐落于今山东曲阜城南的尼丘山求子,因而得名。

孔子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年轻时曾做过管理仓廪的“委吏”和管理畜牧的“乘田”。虽然生活贫苦,但孔子十五岁即立志研究学问。鲁国是周公旦长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旦又是“周礼”的制定者,因此周代文物典籍、礼仪制度在鲁国保存完好,素称 “礼乐之邦”,这为孔子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关于孔子的师承却一直是个谜。传说,他曾经从师于郯子,向老子学过礼,向苌弘求教过乐。由于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倦,乡人也赞他“博学”,到三十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贤愚,不问出身贵贱,任何人都可以入学。他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和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指导,使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发挥;同时,他还针对学生不同的缺点,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他要求学生要老老实实的学习,要谦虚好学;要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孔子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孔子用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来教育学生要不断向别人学习好的学习方法,要持有老实和谦虚好学的态度,才能学有所成。

颜渊、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等,都是孔子较早的弟子。连鲁国大夫孟僖子也让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向孔子学礼,可见当时孔子办学已是名闻遐迩。孔子创设私学,这一举措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尽管孔子在教育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他更渴望在政治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纵在以季氏、孟氏、叔孙氏三个卿大夫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国的军权。这种卿大夫执政的现状,对主张恢复周初礼仪等级制度的孔子来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不得不到齐国,试图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君臣父子都要遵守自己的职责,言行举止都要符合自己角色要求和规范。齐景公对此大为赞赏,但当时齐政权也逐渐被大夫陈氏操纵,景公虽然欣赏孔子的主张却不能重用他,孔子只能返回鲁国继续教学。

公元前501年,把持鲁国政权的家臣阳虎终于被赶跑,51岁的孔子受到重用,开始了他短暂而又辉煌的从政生涯。最初,他出任鲁国的中都宰,因为有政绩,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继而又升为管理司法审判的司寇。公元前500年,齐国和鲁国在夹谷举行会盟,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于是便做了文武两手准备,不仅使齐国用武力劫持鲁君的计划失败,还迫使其退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外交上的胜利,提高了鲁国的政治地位,也提高了孔子的个人声望。

孔子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齐国唯恐鲁国由此强大起来。因此,齐国给鲁定公和掌权的季桓子送来美女。鲁国君臣沉溺于声色之中,疏于政务。孔子无可奈何,只好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周游列国,希望找到实现自己理想的乐土,从而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颠沛流离生涯。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标准给孔子发放俸禄,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也不让他参与政事。之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无处可去,只好返回。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并没有停止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弟子就在身边,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研讨必然频繁。他带着弟子到列国去周游,本身就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

公元前484年,年近七十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还是未受到鲁哀公的重用。在生命的最后五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相传《春秋》是孔子所作,“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使用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现在一般认为《春秋》是孔子对鲁国原始国家历史材料进行编辑后,寄托其政治理想的新作品。《春秋》一书所载年代就称为春秋时代。但在这期间,孔鲤、颜回、子路皆先他而去,年迈的孔子备受打击。5年后,孔子离开了这个世界和他的弟子,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将其学说编辑成书,这就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最主要的文献《论语》。据后人统计,在《论语》中,孔子讲“仁”的地方共109次,讲“礼”的地方共75次。所以人们普遍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意义很广泛,几乎包括做人的全部道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有“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才算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孔子的这套主张,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不能满足各国富国强兵、争霸图强的需要,这也是各国统治者推崇孔子却不重用他的原因。

孔子“为政以德”,认为法治具有强制性,只能约束人们的外部行为;德治具有感化力,只有推行德治,才能影响人们的心灵。他还认为人才不能依靠自然成长,必须经由教育培养。因此必须通过教学,以造就改良政治需要的“贤才”。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堪称贤能之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死后,这些弟子游走于诸侯之间,有的被委任为大夫等职,有的则被留下来教授官员为政之道。这样在政治上就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冲击了父死子继的世卿世禄制,为专制君主自由任免布衣卿相的官僚体制创造了条件。同时,它对传播孔子思想,对儒家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之一,虽然是“显学”,却还没有取得统治地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主流,孔子的形象与思想也被后人根据当时的需要,做出了各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读与诠释,各代统治者出于笼络文人、巩固统治的目的,都不遗余力地对孔子加以鼓吹。于是,孔子也就一步步变成了“邹国公”、“文宣王”、“至圣先生”,成为万世师表。

同时,儒家文化已经超越国界,传播到东亚一带,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值当代,儒家文化更以它独特的魅力而风靡世界。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挂牌成立,这是一所以建设和谐世界为目标,旨在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学院。截止2010年10月,全球已经建立了322所孔子学院,分布在91个国家和地区。孔子学院始终秉承着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作为中华文明的信使,传递着仁爱,收获着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