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赤壁之战,中国统一进程受阻,雄心勃勃的曹操该何去何从?孙刘联盟又将接受怎样的考验?为了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国又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久经战乱的中国是在分裂中继续厮杀,还是会出现短暂的和平呢?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许都,对孙、刘两家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当时的关中诸将只是表面上归附汉室,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后顾之忧,曹操以讨伐盘踞汉中的张鲁为由,向关中进兵。这一行动立即遭到了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关中军阀的武装抵抗,曹操遂以中央的名义,对他们进行征讨。从建安十六年,即公元211年,由钟繇、夏侯渊挺进关中开始,至建安二十年,韩遂身死、马超败走,曹操基本平定汉中。但为什么曹操没能顺势从汉中入益州,再由益州东下、一举统一天下呢?
原来,当时的河间郡,也就是今河北献县东南,突然爆发了农民起义,迫使曹操不得不先回师中原,准备在平息叛乱之后,再入定汉中。谁曾想,刘备却抓住机会,抢先夺取了益州。
巴蜀的地方势力与外来的刘璋集团历来矛盾重重,他们希望借外力推翻刘璋的统治,于是以张松为代表的地方派向刘璋进言,借刘备之兵抵抗汉中五斗米道张鲁的扩张。刘备进入益州后,刘璋拨给刘备许多物资,帮助刘备攻打张鲁,但是刘备抵达葭萌,也就是今四川广元之后,就不再前进,停驻一年之久。刘璋识破对方的企图后,立即处死张松,断绝和刘备的联系,刘备则回师连下涪县、绵竹、雒城,进而围住成都,诸葛亮也率张飞、赵云由水道杀入益州,与刘备会师成都。刘璋见势不妙,只得献城投降,但刘备对益州的控制很不稳固,洽在此时,荆州方面又出变故。同自己结盟的孙权见刘备全取益州,便要求归还荆州,并于建安二十年夏出兵夺取长沙、桂阳、零陵三郡,并要求关羽让出南郡。刘备得到消息,立即赶赴公安同孙权交涉,而此时曹操正好进兵汉中,刘备唯恐益州有失,同意中分荆州,同时孙权也答应刘备攻击汉中之时向曹魏占据的合肥进攻,配合刘备。
汉中可称得上“益州咽喉”,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率主力撤出汉中,刘备随即发动攻势,战至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据定军山,部将黄忠斩杀魏将夏侯渊,曹操随即赶往南郑,将汉中的所有部队回调关中,将抵御刘备的战线后移。之所以曹操不在汉中同刘备周旋,是因为关羽此时正从江陵出兵进扰襄、樊,孙权也一度配合蜀军进攻合肥,如果执意争夺汉中,极有可能在军事上造成极大的不利。那么回师中原的曹操如何解除正面战场的威胁呢?
在司马懿和蒋济的劝说下,曹操利用孙、刘之间因荆州归属问题而引发的矛盾,主动向孙权示好,“许割江南以封权”,而江东集团内部早已有人建议全取荆州,独据长江天险。收到曹魏的消息后,孙权全无后顾之忧,表示愿意偷袭关羽,曹操马上派人转告樊城被围将士,并开始策划反攻。不久,吕蒙偷袭得手,斩杀关羽,江东集团全取长江天险,曹操解除襄、樊之威胁。而对刘备来说,失去了荆州,此后只能出秦川北伐,诸葛亮隆中对制订的两路钳击计划自此流产。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见襄、樊之围已解,曹操回师洛阳,一月二十三日病死。曹操于建安二十一年进爵魏王;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夺取汉中之后自称“汉中王”,向曹操发难,表明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而汉高祖刘邦始封之地就是汉中,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曹操临死前数月,孙权还曾劝他做皇帝,群臣也向他进言,但曹操回答“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暗示就算时机成熟,自己也不会当皇帝,而是让后辈去做。果不其然,曹操于正月死去,其子曹丕十月便代汉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而刘备得知消息后,立即称帝,国号“汉”,以宣示继汉室正统,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称帝后的刘备没有先出兵讨伐篡夺汉室江山的曹魏,而是挥兵东向,征讨袭杀关羽,强夺荆州的孙权。公元221年,刘备亲率大军东进,吴国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率军5万迎战。蜀军初战告捷,陆逊分析敌我双方形势,于是大胆撤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待蜀军疲惫不堪之际,巧用火攻,一举打败蜀军。而蜀军方面,刘备轻敌冒进,放弃有利地形,进驻大军不利展开作战的山中,同时又在丛林中安营扎寨,给吴军以机会,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蜀军几乎全军覆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使吴蜀两国形成了势力的均衡,同时吴蜀联盟又与魏国保持了均势,所以此后数十年间,魏蜀吴三国的版图基本保持不变。所以说,夷陵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222年,孙权受魏封,为吴王,定都建业,也就是今天的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相对弱小的蜀国和吴国,为什么能与强大的魏国分庭抗礼,形成鼎足之势呢?
蜀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诸葛亮采取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治”的正确策略。夷陵之战蜀国惨败,刘备忧愤而死,吴蜀成为仇敌,但是诸葛亮以大局为重,还是坚持双方重修旧好,用以抵抗强大的魏国。
另外就是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征服。蜀汉所据益州,虽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但是要动员十万以上的大军同魏国长期对抗仍然是很困难的。而此时居住在其西南的少数民族部落并不向其纳税、服役。刘备死前,越嶲高定举兵称王,牂牁太守朱褒不受调遣,益州郡雍闿杀太守正昂、结交东吴,同时雍闿还拉拢同郡的孟获散布谣言、挑拨民族关系。诸葛亮秉政之后,趁着同东吴修好的机会,举兵南进,一方面是为了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获取南中的资源,补充兵员,为蜀汉扩充军事力量。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南征,令马忠为牂牁太守,率偏军平定当地的叛乱,马忠顺利平定叛乱,并消灭朱褒;令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宁郡,李恢在昆明打败敌军,然后率军南至盘江,东接牂牁郡,从而与马忠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军在南行途中,雍闿已被高定部曲所杀,大军到达后连战连胜,消灭高定。最后就剩下收罗雍闿部将的孟获了。为了收服孟获,传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并最终平定南中。
南中平定以后,诸葛亮大量起用少数民族部落上层,借此稳定局势,并吸收一些人去中央政府任职,其中孟获官至御史中丞。在获取物资、兵员的同时,诸葛亮也把中原的封建隶属关系带到西南少数民族之中。平定南中,为蜀汉政权的北伐奠定了政治、经济基础。蜀国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实力日渐强大,那么东吴的情况又如何呢?
东吴的发展,一方面得益于中原人民的南迁;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山越的征讨,获得了大量人口。
江南一开始作为蛮荒之地,比较落后,并未得到开发,一直到东汉时,牛耕技术才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流域。东汉末年牧守混战,北方人民避难渡江者开始增多,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这对促进东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另外,在今天的皖南、浙西、江西、福建等地有着大量被称为“山越”的少数民族,他们一直过着村社生活,东吴立国之后,为夺取村社土地、使他们变成屯田土地上的隶属农民,强制山越服役纳税,于公元200年开始对其发动进攻,一直持续到公元237年结束,这一行动使东吴掳掠了大量人口,补充了兵员和劳动力,使其得以在江淮一线同曹魏长期对抗。
正是有了吴、蜀两国对南方的开发,使得三国之间实力基本均衡,所以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算起,直至公元280年东吴被灭,三足鼎立的局面一直持续了60年。从诸侯分裂割据,到三国鼎立,兼并战争虽然还在继续,但是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都比较重视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从而使中国历史的发展朝着统一迈开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