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始祖——炎黄二帝与华夏族的兴起
龙的传人,一个让中华儿女为之自豪的字眼;炎黄子孙,一个海内外华人共同拥有的称呼。那尊有鳞有角,能上天入地、兴云布雨却又傲视一切的龙,不正代表着中华儿女那种敢打敢拼,百折不挠的韧性;那位传说中的制舟车、建宫室的华夏初祖,不正代表着中华民族那种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吗?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会选择龙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它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后人对传说中的黄帝推崇备至、顶礼膜拜?或许只有追溯到华夏族形成的那个传说时代,才能悟出其中的答案。
龙,作为华夏族的图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永远不可能被忽略的一个形象。在那个远古时代,它是沟通天地人兽的瑞兽,是影响万物的神兽,是预兆凶吉的灵兽;封建时代,它又作为帝王的象征,统治着人们的思想;今天,龙更寓意着祥和、喜庆、希望,表达着中国人美好的愿望。然而,这种伴随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动物,却完全是先民想象出来的。它如何成为华夏族的图腾,为何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自称是它的传人?答案有很多,但都与传说中的黄帝部落有关。
一种说法认为,黄帝部落从一开始就以龙作为自己的图腾。《国语•晋语四》中说到“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也就是说黄帝的母亲是有蟜氏。“蟜”为龙、蛇类。所以黄帝为龙蛇之后,奉龙为图腾。
但更多的说法是,黄帝部落原有自己的图腾,在统一中原后又融合进一些新的图腾,从而产生了龙图腾。闻一多先生在他的名篇《伏羲考》中也提到:龙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这似乎能解释龙的形象为何是一个集合体的问题。也有人认为,黄帝部落的原始图腾是熊,黄帝一统中原后“博采各部图腾之特长,决定以蛇为主体,以鱼鳞为龙鳞,以鱼尾为龙尾,以狮头为龙头,以鹿角为龙角,以鹰爪为龙爪,最终构成了部落联盟的图腾——龙。
在现实生活中,龙并不存在。那么,这一复合多种部族信仰的龙图腾,到底讲述着怎样的氏族部落的融合历程,这与华夏族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解答这几个问题,都离不开中华民族的一位祖先,他就是传说时代的黄帝。
相传,黄帝是黄河流域的一个部落首领,他领导了两次大战,一次是涿鹿之战,蚩尤战死,一次是阪泉之战,炎帝臣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居住在今河南郑州市轩辕丘。轩辕丘在古代曾是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另有传说,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他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据《史记》记载,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聪明”。成年后聪明坚毅,并肩负起部落首领的重任。
与黄帝相提并论的炎帝似乎从一开始就和黄帝有着天然的联系。据《国语•晋语》记载:黄、炎两族都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黄帝部落生活在姬水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或者黄陵县一带,炎帝部落生活在姜水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一带,所以黄帝姓姬,炎帝姓姜。
当时,正处于氏族社会后期,为了各自的发展,部族之间经常爆发惊心动魄的战争。涿鹿之战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传说,炎帝部落与九黎部落发生冲突,并被蚩尤打败,炎帝不得不向黄帝部落求救。黄帝与炎帝两部落便结成联盟,与蚩尤在今河北涿鹿县东展开大战。这是一场真正的恶战,是一场力量与智慧的较量。传说蚩尤牛首人身,以金属制造兵器,能呼风唤雨。蚩尤请来风伯、雨师施展法术,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与之“九战而九不胜”。于是,黄帝请来旱神女魃帮忙,还制造出指南车来辨明方向,冲出迷雾重围,击败蚩尤。最终,蚩尤被杀,九黎族一部分加入炎黄两族, 一部分南逃加入南方的三苗部落。
涿鹿之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一场新的战争又在酝酿之中。而这次的战争却爆发在炎黄联盟内部。涿鹿之战中,黄帝以他的睿智与果敢赢得众部族的信任,战后,他的威望更是在炎帝之上,这对当时统领联盟的首领——炎帝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于是,昔日的盟友终于反目成仇,他们各自带领着自己的部族,准备开始一场厮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战”。阪泉之战的地点有争议,一种说法认为是在河北涿鹿东南,也有说在北京延庆一带,还有说是在山西运城一带,相对于结果来说,地点似乎并不重要了。阪泉之战虽然没有涿鹿之战激烈,但仍然经历了三次战役。由于黄帝收服民心,整治军备,积蓄粮食,作了政治和军事上的两手准备,炎帝最终战败被俘,并率领全族接受了黄帝的领导。
通过这一系列战争,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被打破了,这促进了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也是从中华文明的始祖黄帝算起的。
炎黄两族的融合确实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氏族当时还停留在游牧阶段;而炎帝族已经会“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有了原始的农业。两族的联合,无疑为中原各部落尽早地进入农牧阶段奠定了基础。而两位领袖的杰出才干,也为两大部落从游牧到农耕,从迁徙无常到定居发挥了重要作用。
传说中的黄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名发明家。他有许多发明创造,如教人挖井,造宫室、舟车、兵器、衣裳等。不仅仅如此,黄帝部落本来就是一个睿智的群体,史官仓颉发明了文字,大臣大挠创造了干支历法,乐官伶伦制作了乐器。就连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在劳动中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于是,嫘祖教妇女养蚕、缫丝,织帛。从那时候起,中国就有了丝和帛。由于她的巨大贡献,后人尊她为“先蚕娘娘”。
相传,炎帝部落是一个善于耕作的群体,炎帝不仅改进了农具,教人农耕,发明了耒和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他还尝遍百草,发明医药,使人民有了一定的健康保障。他发明陶器,开辟集市,使人们互通有无。后人称之为神农氏。
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只是传说,还是具有真实性呢?距今7000—4000年的各地文化遗址的文物遗迹多少为我们提供了些证据:河南洛阳等地发现了水井遗迹,说明人们已经开始挖井取水;黄河上游地区出土的绳纹、蚕纹陶器,证明当时人们已懂得纺织、养蚕;半坡和大汶口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更与仓颉造字的记录相符。黄帝时代的这些神话传说,无论是否得到考证,这都代表着后人对黄帝的尊敬,对祖先的敬仰。
在炎、黄两族逐渐融合的同时,两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以黄帝和炎帝为共同祖先的多民族的华夏族,又称为华族。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并称之为“中土”,而居住在中原地区的又是华夏族,所以古代人称为“中华”。后来,由于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不断融合,“中华”逐渐成为代表整个中国的名称,中华民族成为我国各民族的总称。
司马迁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史记•五帝本纪》里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氏族繁衍系统,根据这一说法,其后的颛顼、帝喾、尧、舜、禹这些中华民族的远古英雄,都是黄帝后裔,他们自称“炎黄子孙”,自此“炎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而黄帝这位传说时代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被后人奉为华夏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