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流变——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儒家学派自创立之后,就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它以伸张仁义、倡导礼制树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这个产生于周朝礼崩乐坏之际的理论学说,为何让后人顶礼膜拜绵延千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每个时代它都会涌现出一些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不但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和观点,还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对其不断发展创新。

在孔子之后,儒家又出现了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在剧烈的时代变迁中,他们如何继承孔子的思想,又是怎样在继承和发展之间赋予了儒学无限的生命力?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希望通过宣扬礼制来恢复西周以来的政治秩序。然而,经过春秋战国的纷争,历史前进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在诸侯只注重武力、互相攻伐的时代,儒家所宣扬的仁义和礼制是否会被战场上的喊杀声所淹没呢?让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重任又会落到谁的身上呢?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于公元前289年去世。他自幼丧父,但幸好还有一位睿智的母亲。此后,母子二人相依为命,虽家境贫寒,但母亲不但要让孟子健康成长,还要使其才学过人。为此,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经三次迁家,最后迁徙到学宫附近,使孟子从小就接受礼仪的熏陶,养成了好学的习惯。在母亲的悉心引导之下,孟子勤学好问,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终于成为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在儒家思想体系已经颇为完善的情况下,孟子又取得了哪些成就,使其获得了“亚圣”的称号,成为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圣人呢?

《史记》记载,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大概这位老师并不是位有名望的人,因此孟子并没有提及过他的姓名。但孟子对孔子却推崇备至,他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即表示自有人类以来,论学识和修养没有人能超过孔子。这番盛赞,并非溢美之词,这是他在全面学习和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之后,发自肺腑的感叹。面对这样一位圣贤,孟子把他当做山一样来崇拜,然而除了感叹之外,这座山真的是不可逾越的吗?

 孟子没有选择做一名守望者,而是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兴衰的规律,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他提倡“王道”,主张“仁政”。这里所说的“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孟子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就是说,以“仁政”统一天下,是谁也阻止不了的。那么在具体的实践中,怎样去推行仁政呢?孟子指出,首先要争取“民心”,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去对待民众,要像父母呵护子女一样来爱护百姓。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因此,他对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王这样以下犯上的行为给予了肯定,认为一个国家,执掌政权的君王,乃至天子,如果不爱护百姓,百姓就可以将其更换。但他同时又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地位是不可改变的,这看似矛盾的两个主张其实是统一的。因为受时代和阶级性质的制约,孟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提出民本思想的,其目的也是为统治者提供一套治理国家、安定天下的理论方法。

孟子之所以主张推行仁政,倡导以人为本,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善,这种性善论就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例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就是人们与生俱来的。

既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又存在着一些恶毒之人呢?孟子认为,这是因为后天环境对人性产生了影响,生活中的恶习可以使人丧失善性。为了让人们分清善恶,不至于误入歧途,就需要对人进行教育。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比政治管理的作用更有效果。为了争取民心,他提出教育要注意培养“明人伦”的君子或大丈夫。他的人伦内容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即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有亲情、君王与臣子之间要有节义、夫妻间有区别、年长与年幼者有主次、朋友之间有信任。这样的教育能够让人性回归善良的本位,孟子的仁政就可以顺利实施了。

取得理论上的突破和建树之后,孟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其运用到政治实践中去。于是他带着弟子,开始到齐、梁、鲁、邹、宋等各国游说,希望实现自己的主张。然而,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正是中国社会形态发生剧变的时期,各国统治者都在忙于争夺土地和人口的战争。孟子的主张虽然符合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却不是缓解统治者当务之急的救世良方。加之孟子无论到了哪一国,都会无所顾忌地批评国君,因此他在各国游历了二十多年,虽倍受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却没有一个肯采用他的学说。

孟子知道自己的主张不能实现,便于晚年回到故乡,专心从事教育和著述。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他生平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唯心主义哲学、伦理教育思想都集中在晚年和弟子编写的《孟子》一书中。然而,孟子所主张的以人民为本、限制君权的思想,与强调君主专制的封建思想相抵触,因此曾长期受到封建君主的冷落。直到唐代,韩愈以“孔孟之道”的继承人自居,开始宣扬孟子的学说,孟子这才得以再次进入封建帝王的视野,其历史地位也开始不断攀升。在宋代,王安石把孟子放入孔庙,元文宗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明世宗则直接称孟子为“亚圣”。至此,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孟子正式成为了仅次于孔子的又一位圣人。

在孟子以后,直至战国末期,儒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当推荀子。荀子,名况,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其生卒年代已无法考证。

作为战国晚期的儒学大师,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而且这两位学生都对后来的千古一帝秦始皇产生过重要影响。众所周知,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李斯也是任职于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秦国,而他们的老师荀子却是儒学大师。荀子作为儒学的传承者,为什么会培养出两个法家的风云人物呢?儒学在荀子这里又将经历怎样的改变呢?

由于荀子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诸子各派的思想学说均已出现。荀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早年曾到各处游学,广泛接触了各派学说。于是,他在对诸子思想进行批判和比较的同时,又积极采纳其中有益的成分。最终,荀子无论是在天道观、人性论,还是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荀子进一步提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这就是“人定胜天”的思想。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为儒学增添了新的光彩。

在人性论方面,与孟子的“性善”论不同,荀子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这是与生俱来的、质朴的一种自然属性。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极大的区别,但在主张通过教育来感化民众这一点而言,他们又是一致的。

为了适应战国时期各国富民强兵、统一天下的需要,荀子对儒家的政治思想也作了较大的改进。他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又主张礼治法治并用,提倡用武力兼并天下,用刑法治理国家。但荀子终究还是一位纯粹的儒学思想家,他更强调平政爱民,认为国君和庶民的关系就好像舟和水一样, 国君要想保持地位的安稳,就必须改善政治、爱护百姓。针对当时日益明显的大一统趋势,荀子主张,君主要想树立至高无上的权威,除了政治上统一之外,还需要思想上的统一,这实际上是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先声。荀子到秦国见过秦昭王,他认为秦国最具统一中国的希望。但由于秦国奉行法治,荀子以儒学治国的思想难以行通。于是几经辗转之后,荀子回到家乡,专心著书立说度过了自己的晚年。

正是因为有孟子、荀子这样的儒学大师,他们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思想理论,又对当时流行的重要学派进行了批判,同时还吸收了诸子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发展了儒家的思想体系,最终使儒学在汉武帝时期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此后,儒家思想生生不息,几经传承,绵延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