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更迭——宋齐梁陈的统治
这是中国南北分裂割据局面的继续;宋、齐、梁、陈四个短命的王朝在南方大地一闪而过;相同的开始、相同的结局,历史多次在这里重演;这里群英荟萃,你方唱罢我登场;这些王朝虽然短暂,却为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战火纷飞之中,佛教却再次进入全盛时期,江南地区也得到了迅速开发,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期呢?
公元420年,刘裕废掉东晋安帝,自立为王,国号宋。为了区别于赵匡胤建立的赵氏宋朝,史学家们把刘裕建的宋称为“刘宋”,刘裕就是宋武帝。这是南朝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政权。宋武帝出身贫寒,深知稼穑的艰辛,所以他废除苛捐杂税,让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生产。而且他崇尚节俭,不穿华服。为了扭转东晋的衰颓之象,他加强皇权,削弱士族和地方豪强的势力,另一方面则任用寒人掌管实权、处理机要和军务。通过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政治、经济有了明显改善,只可惜刘裕在位2年,就病死了。他的继任者能继承他的事业,使刘宋王朝日益强大起来吗?
刘裕死后,太子义符继位,也就是宋少帝,但是他残暴无道,后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等人废黜,并杀害。时任荆州刺史的刘义隆被迎立为帝,史称宋文帝。宋文帝在位30年,基本继承了刘裕的治国方略,他改革内政,整顿吏治,劝课农桑,南方出现了一个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繁荣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政权立足未稳,面临着北部的柔然和西面的大夏政权的威胁。元嘉二十二年,卢水胡人盖吴起义,北方各族人民十余万人起兵响应。盖吴上书宋文帝,表达了北方人民对南朝援军的殷切期盼,然而刘宋政权却毫无作为,坐失良机。等到北魏平定起义,消灭柔然之后,元嘉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450年,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宋文帝选择出师北伐。
北伐过程中,宋军主力王玄谟虽然战败,但柳元景率领的另一军在西线取得成功,可宋文帝却命令全线撤退。结果北魏太武帝趁势南进,一度兵临长江,撤军时大肆杀戮,造成了空前的浩劫,江淮地区一片萧条,“元嘉之治”不复存在。盛极而衰的刘宋王朝将如何发展呢?
宋文帝虽然深沉有谋略,但是为人好猜忌,刘义隆在位时正是以其弟彭城王刘义康总揽朝政。刘义康权倾天下,为宋文帝所不容。自此,皇族内部的冲突一一上演。发展到最后,宋文帝竟然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杀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元嘉三十年,也就是公元453年,因为巫蛊之事,文帝想另立太子,结果太子刘劭先发制人,率兵夜闯皇宫,将文帝杀害,自立为皇帝。刘劭因为弑父篡位,导致众叛亲离,武陵王刘骏乘机起兵击破刘劭,继位为帝,即孝武帝。抢班夺权的宋孝武帝先诛杀了镇守荆州的叔父刘义宣,接着,又先后杀掉了自己的四个兄弟,尤其是因猜忌杀死刘诞时,竟然屠杀了广陵城中所有五尺以上男丁,女子全部作为赏赐分给手下将领。
由于骨肉相残,立国仅59年的刘宋王朝,一共有八位君主,期间有三个皇帝被废,几乎每一次皇位更替都伴随着废立之事和血腥的杀戮。到其灭亡时,除了宋文帝第九子刘昶及其后人因逃避祸乱投降魏国存世外,刘氏宗亲再无幸存者。
在刘宋政权内乱不已之时,大权逐渐落到以军功起家的禁军将领萧道成手中,最后如同刘裕当年一样,萧道成于479年代宋自立,改国号为“齐”,史称南齐。南齐政权建立后,是否能改变刘宋政权后期的弊病呢?
齐高帝萧道成称帝四年就驾崩了,齐武帝萧赜继位,南齐建国之初,对外无收复中原之志,对内严加盘剥,王室生活极端奢侈,这样的局面不但没能解决刘宋政权后期的诸多问题,反而使形势更加恶化,王室内部争斗又起。所以南齐政权仅仅存在了23年,就被萧衍取代了。萧衍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萧衍出身名门望族之家,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颇受萧道成的重视。萧道成死后,南齐政权内讧不断,萧衍乘势而起,逐渐掌握了南齐的政权。
公元502年,萧衍的手下逼迫齐和帝把帝位禅让给萧衍,并且为萧衍称帝大造舆论,甚至多次上书请求萧衍称帝,萧衍假装推辞。终于在这年的四月,正式祭告天地,继承帝位。同时,改国号为“梁”,史称梁武帝。梁武帝在位48年,是南朝时,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那么他的统治状况又如何呢。
在他统治初期,他勤于政事,勤俭治国,对宋齐以来的种种弊端都有所改观。但是为了调和皇室、门阀士族、武将寒人等各种政治势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他在不危及皇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政治势力的政治、经济要求。致使整个统治阶级整日钟情于声色犬马,极端腐朽。
到梁武帝晚年,他也开始由开明转向昏庸,特别是他笃信佛教,曾经数次舍身出家,被大臣们用巨资赎回,在他的支持下佛教在这一时期达到全盛,寺院经济恶性膨胀,占有了大量的田地与劳动力;另外各处大肆兴修寺庙、佛塔,所谓的“南朝四百八十寺”,正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兴盛。但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梁的统治已经是岌岌可危了,一场“侯景之乱”则彻底的灭亡了梁朝。这是一场怎样的叛乱呢?是怎么引起的呢?
侯景是鲜卑化的羯族人,本是东魏河南道大行台,将兵十万,后投降西魏,因为西魏要夺其兵权,公元547年,侯景被迫向梁武帝投降,请求派兵援助。利令智昏的萧衍居然觉得统一天下的时机到了,于是出军北征,结果梁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领军的萧渊明被西魏俘虏。兵败逃回的侯景却被梁武帝任命为南豫州刺史。而东魏此时以归还萧渊明交换侯景为条件提出了和谈,希望藉此离间萧衍和侯景之间本不牢固的关系,促成侯景叛乱,坐收渔翁之利。
果然,梁武帝一方面不顾侯景的反对同东魏和谈,另一方面又不对侯景加以防范,最终酿成了“侯景之乱”。侯景起兵反叛,围困都城。梁武帝的子孙们各怀鬼胎镇守各地,却没有一人发兵救援,坐视都城陷落。梁朝政权被侯景掌握,梁武帝也成了一个傀儡,公元549年,梁武帝在忧愤中死去,梁朝再次陷入内乱。这一次又由谁来收拾残局呢?
陈霸先,出身寒门,当“侯景之乱”爆发后,他率军克服重重障碍,战胜各种地方割据势力,于公元552年,在建康与侯景展开决战,彻底摧毁了侯景的势力。而他也在此过程中,声威大振,逐步掌握梁朝政权。公元557年,陈霸先废梁称帝,国号陈,史称陈武帝。陈朝建立后,南方的局势如何呢?
陈朝建立后,南方局势并不稳定,梁朝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割据一方的地方豪强更是不断起来反抗,本想有一番作为的陈武帝却在2年后,匆匆辞世。他的后继者中,虽然也出现了陈文帝、陈宣帝这样的有为之君,但是终因国力太弱,不能完成统一大业。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中国长达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才终于落下了帷幕。
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替频繁,但是江南经济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规模较大、破坏性较强的战争多发生在北方,而且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而南方则相对比较安定。由于北方战乱频繁,所以大量的北民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使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同时江南地区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也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所以南方经济迎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那么南方经济的开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一时期,江南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也有所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也有很大的增加,另外,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都发展成为重要的产粮区,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这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历史大舞台,多少猛将勇士血洒疆场,多少能臣谋士运筹帷幄,多少贫民寒士平步青云,他们演绎了一段段精彩的传奇,上演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最终造就了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南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