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一统——隋王朝的建立

公元220年,当东汉最后一位失去权力的皇帝——汉献帝被迫禅位给魏文帝曹丕,中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开始了漫长的分裂时期。虽然中间经历了西晋的短暂统一,但中国走向混乱和分裂的形势不可逆转。更重要的是,一批批异域游牧民族纷纷崛起,先后闯入中国的北方,令人眼花缭乱地建立起一个个短命的小王朝。而原来的中原政权,则迁移到了南方,在风雨飘摇之中艰难地维持。直到六世纪后期,中国逐渐走出了黑暗,迎来了曙光,特别是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建立了隋朝,进而完全灭掉了南方的陈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国的重新统一。那么,隋朝的建立者杨坚是如何夺取帝位的呢?又是如何实现中国统一的呢?

中国统一的迹象在杨坚建立隋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这是因为经过几百年的民族冲突与交流,南北方各民族的经济、文化、风俗逐渐与汉族接近并趋于一致,民族之间的隔阂与成见也逐渐磨合或消失。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原来经济和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在内地汉族文化影响下,也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改革,如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使得北方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南弱北强的局面已经形成,北周灭齐并乘胜收复了陈朝占据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更奠定了统一全国的基础。只可惜周武帝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即位后昏庸无道,这就为杨坚篡位提供了机会。

杨坚之所以得以篡位,与他特殊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杨坚的家族是西北的关陇贵族,他自称出自东汉望族弘农杨氏。实际长期居于武川镇,已经鲜卑化,他的父亲杨忠是鲜卑大贵族独孤信的部下,被北魏孝武帝封为贵族,又竭力辅佐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当上了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掌握军政大权。杨坚在541年生于一个佛寺内,一个尼姑把他抚养到12岁,14岁时成为宇文泰麾下的一名将士,25岁时娶独孤信的女儿为妻。他曾率领一支军队征讨北齐,获得战功。此后仕途平步青云,先后担任上柱国、大司马、大后丞等要职。最重要的是他的女儿被纳为宇文赟的妃子,这使他又成为了皇亲国戚。

周宣帝宇文赟执政一年便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7岁的儿子宇文阐,一年后便驾崩。周静帝年幼没有执政能力,就由外祖父隋国公杨坚辅政。随着他由幕后走向前台,北周的气数也将尽了。

杨坚谋图篡位的野心是显而易见的, 他摄政伊始就以嫁某亲王之女给突厥可汗的名义,将宇文家族的五位藩王全部征召到京城, 加以控制,其中三位亲王密谋反叛先后被逮捕处决。更大的反抗势力则来自地方,宣誓对宇文家族效忠的人在北方进行了许多公开的抗议。公元580年,相州总管尉迟迥在原齐国国都邺城公开起兵,宣称勤王,要从杨坚手中夺回大权归还天子。尉迟迥是一名难以对付的将士,不仅拥兵十万,掌握了华北地区的大量资源,还北通突厥,南联陈朝,一时声势至为浩大。湖北郧州总管司马消难、四川的益州总管王谦纷纷起兵响应。面对此种局面,杨坚充分的发挥了自身的军事才能,击灭了尉迟迥和王谦,并迫使司马消难奔往南朝,弭平了三方的叛乱。同时,杨坚以通敌谋反罪将北周武帝诸弟全部杀掉,尽灭宇文氏之族,为其登基铺平了道路。

公元581年,杨坚先是由隋国公进封隋王,位在诸王之上,接着演了一场禅位的政治闹剧。杨坚曾为随国公、随王,因为忌讳“随”字有忽停忽走的意思,遂以国号为“隋”,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史称隋文帝。

隋文帝建国之初,就有吞并江南之志,但当时北方强邻突厥经常入境侵扰,成为隋王朝最大的边患。为此,隋暂时缓和了同南方陈朝的关系,以便集中力量先对付突厥,面对突厥的入侵,隋在反击的同时,修筑长城进行防御。后来,隋文帝接受长孙晟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利用突厥的内部矛盾,进行分化瓦解,使其陷入内部纷争,无暇南顾。隋朝的北疆安全了,统一大计于是提上了日程。

隋文帝在灭陈之前,实际上已经做了许多战争准备工作。例如,在高颎的建议下,制定了一个破坏对手军粮供应的计划,派人偷渡长江,把陈朝储备的粮食烧毁;疏浚江淮之间的运河,确保关中粮食的顺利供应;命令杨素在长江中游的湖北督造大船,开始建立远征的水师;而最重要的措施是他采纳了大将崔仲方的计谋,集中精兵在今安徽滁县、和县一带,准备秘密渡江。

而此时陈朝的皇帝陈叔宝,也就是陈后主,梦想做一个“无忧天子”,沉迷于纸醉金迷中不图进取。他为了享乐,建筑了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楼阁的门窗栏杆都是用珍贵的沉香木、檀香木做的,微风一来,满院生香。陈后主经常和他宠爱的妃子张丽华,还有一些宠臣登临游宴,吟诗作画,沉湎在歌舞升平的腐朽生活中不思民间疾苦。

588年,隋文帝给陈后主写了一封信,列举了他的二十条罪行,宣布要替天行道。同时布告天下,指责陈后主背信弃义、骄奢淫逸、滥杀忠臣等诸多罪责。还命人将诏书抄写三十万份,向整个南方散发,企图软化抵抗力量。589年,隋朝开始了统一南方的战争。

隋朝的远征军由三位行军元帅统领,他们分别是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还有信州总管杨素。杨素是一个很有作战经验的将领,他在长江中上游督造了大批能够容纳八百人的五牙大船和乘百人的黄龙船,又制造了大量小型战船。在杨素的指挥下,隋朝的舰队与陈朝的舰队在长江三峡展开激战,最后陈军溃败。杨素率军继续向武汉挺进,与秦王俊指挥的大军会合。而晋王杨广和高颎所率领的主力军从淮河向安徽寿县东移,渡过陈朝都城建康以东的长江。

当隋军步步进逼的时候,陈朝边将纷纷上书告急,请求派兵防御,但陈后主却置之不理。他的宠臣孔范自称文武双全,认为有长江天险,隋军不能飞渡。陈朝君臣照常饮酒赋诗,听乐观舞,又为即将到来的元旦大庆忙的不亦乐乎。公元589年正月元旦,隋朝大将韩擒虎渡江至军事重地安徽采石矶。另一员大将贺若弼则乘着漫天大雾,偷渡长江,占领了江苏镇江,两队人马从南北两个方向向建康进发。

当时建康还有十几万的军队,但因为陈后主的昏庸,很多有能力的将领未能得到重用,所用者皆是贪生怕死之辈。直到隋军兵临建康城下,陈后主意识到情势的危险,才允许能征善战的大将萧摩诃出战,但已经不能扭转陈朝灭亡的命运。公元589年正月,陈朝大将任忠向隋军打开了城门,陈军一哄而散,隋军随后进入城中,在一个枯井里找到了陈后主和他的两个后妃,这就是今天人们所说的胭脂井。

陈后主的被俘和陈朝的灭亡,结束了东汉以来400年的分裂局面。更重要的是,统一的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而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