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个帝国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迎来了它的颠峰时期;一个民族通过治乱兴衰的经验总结,开启了创造力蓬勃发展的全新时代。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一位年富力强的青年高瞻远瞩,规划出了帝国最美的蓝图,他就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然而事无艰辛、何来人杰,汉武帝也是在内忧外患的环境下,凭借自己的文治武功才成就了这一番伟业,让一个朝代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并最终让自己彪炳史册。汉王朝在统一全国的光鲜外表之下,究竟隐含着哪些危机,对待外敌它为何在忍辱负重之后,又展示了其巨大的爆发力。汉武帝又是如何将这些难题一一化解的呢?

秦朝的短暂而亡,给了汉朝统治者极大的震撼,因为在秦人看似固如金汤的统治却在顷刻间土崩瓦解。如何避免重蹈秦帝国的覆辙,成为汉初统治者重点探究的问题。最终他们选择分封诸侯王来拱卫王室,用对外和亲的政策来缓解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认为这样就可以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然而,分封制和郡县制究竟哪一个更适合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和亲是否真的能令游牧民族彻底臣服呢?

公元前140年,一位16岁的少年成为汉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也许连他自己也没想到,他会掌握汉帝国的最高权力长达54年之久。在此期间,汉武帝凭借什么创造了流传千古的丰功伟业,除了自身的雄才大略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因素呢?据《史记》记载,汉武帝继位时,西汉王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近七十年的发展,普通百姓家庭丰衣足食,政府府库里的钱财数以万计,京师仓库里的粮食因多年累积,以致变质而不能食用。由此可见,这位少年天子继承了一份丰盛的遗产。正是因为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才使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得以施展,继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最终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政治格局。

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首先面临着如何加强中央集权以巩固自己统治的问题。然而,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解决由于汉初分封而遗留的王国这一重大难题。在景帝时期,中央曾把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但此时的地方王国仍占有辽阔的疆域,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并没有完全解除。为了进一步削弱封国的实力,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大臣主父偃给汉武帝呈上《推恩策》,建议颁发“推恩令”,即宣布在诸侯王国内,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国的部分土地建立侯国。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并规定要由皇帝来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这样做,表面上是皇帝给予诸侯王子弟的特殊恩惠,实际上却分割了王国的疆土。因为按照汉朝的制度,侯国的地位相当于县,隶属于郡管辖。这样一来,侯国便成为由汉王朝直接管理的区域,从而达到了削弱地方王国的目的。此后,西汉的王国便呈现出“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的景象,困扰中央几十年的王国问题迎刃而解。汉武帝的“推恩令”,既笼络了人心,又以和平手段实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夙愿。

为了巩固解决王国问题所取得的成果,汉武帝又颁布了“左官律”和“附益法”。所谓“左官律”是指凡在诸侯王国任官者,其地位都低于中央任命的官吏,并不得进入中央任职。这是为了限制诸侯王网罗人才,防止他们从事非法活动。而“附益法”则是严禁封国的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以此达到孤立诸侯王的目的。

然而,自推恩令之后,全国又衍生出一百多个列侯。它们虽归中央统辖,但终究还是和王国一脉相承。为了不致于养虎为患。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列侯所献祭祀用的“酎金”即黄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了一百零六个列侯的爵位。至此,才算彻底解决了中央同地方王侯的矛盾,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使中央集权体制全面巩固下来。

在巩固内部集权之后,西汉社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强盛,使汉武帝将视线逐渐转向了对外关系上。当时汉朝对于北方的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希望以汉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的方式,来缓和双方的矛盾。然而事与愿违,匈奴并没有完全停止对西汉边郡的侵扰。因此,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决心改变汉初以来所采取的对外防御战略,他想凭借汉朝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以战逼和,从而达到既宣扬国威,又解除边患、开疆拓土的目的。

很快,汉武帝即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开始对匈奴实行反击。这场战事以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伏击战为开端,此后,汉朝与匈奴共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战争。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大战就有三次。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以3万骑兵收复了河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为了进一步打击匈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又命令霍去病率数万骑兵挥师远征。这次远征,汉军向西进入匈奴境内千余里,引发了匈奴内部的分裂,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并率四万多人归降汉朝。汉朝则在两王原来管辖的河西地区,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这一举措为汉通西域提供了重要通道。

此后,匈奴单于虽将主力撤至漠北,但南下的野心却有增无减。公元前119年,匈奴再次南下入侵,针对匈奴以为汉军不能长途远征的观点,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步兵及辎重部队数十万,征发运送补给的私人马匹达到十四万匹。决定进行一场远程袭击战,给匈奴以决定性的打击。面对汉军的大举反击,匈奴单于率领精兵试图在决战中以逸待劳,结果被卫青击败,单于率残部向西北溃逃。霍去病则大败左贤王军队,胜利凯旋。从此,匈奴远徙漠北,漠南再无王庭。击败匈奴后,汉朝乘势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使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接成一体,从而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所受到的威胁基本解除。从此,边郡与内地的联系大大加强。大量的移民和开发边境的生产活动,使中原的生产技术和先进文化在边地传播开来。此外,汉朝还修建了保护河西走廊的长城,又在北方修建了大量城堡。这些防护设施,既是汉朝在西北部的政治、军事据点,也是先进经济和文化的传播站,对匈奴以及其他游牧民族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大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汉武帝的眼界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北方,在与匈奴展开长期争夺的同时,汉朝也加紧了对西南、东南地区的开发。早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巴蜀地区的汉族人民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就有交往。至西汉时,这种联系日益频繁。于是,汉武帝便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将其纳入中央政权的管理之下,使西南各族与汉的关系更加紧密起来。此外,地处东南地区的闽越、东瓯、南越等政权也一直与汉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汉武帝曾多次派使者出使这些地区,为各政权的统治者封立王号并设置郡县,这里的人民也多次迁徙,与汉人杂居,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汉族、越族人民的进一步融合。

而对于朝鲜王卫满,因为在汉初他就和汉朝有藩属关系,所以汉武帝又在朝鲜设置真番、林屯、乐浪、玄菟四郡,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

至此,我们看到在汉武帝时代,汉帝国的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而这个帝国影响力所辐射的范围,已经由咸海到朝鲜半岛,由贝加尔湖到印度支那,扩展成了一个汉文化影响所覆盖的大文化圈。

从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西汉初期的六七十年间,由于统治者采取的是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政治和文化上都少有作为,所以其物质文化面貌基本上还保存着战国时期的分裂状态。直至汉武帝时期,在历经几个朝代的铺垫之后,他不失时机的推进了中央集权的加强,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统一的文化才得到迅速繁荣。因此,中国真正的大一统是到汉武帝以后才完全确立的,他抓住了历史的契机,然后又创造了历史。

汉武帝作为一个目光高远、胸怀宽广的统治者,他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在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不断在促进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他所作出的贡献无人能比,以至于虽然已经过去了千年,但在今天看来这段历史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