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拍岸——三分天下的赤壁之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公元208年的赤壁,真可谓是一场“群英会”。官渡之战的赢家曹操率领几十万将士汹汹南下,意图实现自己“志在千里”的宏伟抱负。江南之主孙权和长期颠沛流离却手下猛将云集的刘备组成孙刘联军。一时间,周瑜、诸葛亮、鲁肃、关羽、甘宁、张飞、赵云等一批文臣武将汇聚赤壁,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长河中演义出无数的英雄豪迈。“折戟沉沙铁未销”,从时间那一头走来的赤壁又承载了多少岁月豪情呢?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继续进兵:剿灭袁氏集团,顺势平定乌桓,将流落塞外的汉族和少数民族逐步内迁。此时的曹操携扫荡中原之余勇傲视天下,欲图一统山河、成就不世之功。而此时在南方尚有实力与之一战的,唯有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刚刚平定北方的曹操立即开始作玄武池训练水军,又将重兵集中在许都周围随时准备南征;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晋封马腾为卫尉,以其子马超统帅其众,将马腾家眷迁至邺城,实际上是作为人质,以防西北有变;在最高统治机构设置上也进行了调整,废除三公,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并自任丞相强化权力控制。

做好大战准备的曹操转身虎视荆州,他距离自己“匡扶天下”的梦想已经很近了。然而历史没有按照他的设想走向统一,而是迈入了三足鼎立的格局。赤壁之战,正是历史走向的拐点。

荆州的刘表,汉室宗亲、汉末党锢期间的名士,然而作为一方诸侯,却并不适合在乱世中生存。荆州本是先秦楚国故地,民风彪悍。 刘表坐拥江表十万大军,却不思进取,希望静观天下之变。待到曹操平定冀州和乌桓之后才后悔不听刘备的建议,没有择机北上。而江东的孙权集团却是未雨绸缪,鲁肃早就指出汉室中兴已无可能,应当趁机抢占荆州,全据长江天险;甘宁更是直言刘表并无远虑、两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赶在曹操之前拿下江汉地区才是上策。所以孙权集团趁曹操征伐北边之际就已向刘表发起进攻,并夺取江夏。

听闻孙权攻破江夏的消息,曹操立即向荀彧问计,荀彧提出向宛、叶进军,倍道兼行、出其不意而攻之。曹操按此计即刻挥兵向南,意图抢在孙权之前夺取荆州。建安十三年八月,正当两路大军从中原和江东向江汉平原汇聚之时,刘表骤然病故,次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支持下袭位。九月,曹军进抵新野,刘琮为手下诸将胁迫,投降曹操。当时依附荆州的刘备听到消息大惊失色,急促南下,同时分令关羽率水军退居江陵。曹操深知江陵地处险要,粮草供给充实,于是放弃辎重,轻军而行,赶到襄阳以后,听说刘备已经南下,遂率五千精锐骑兵日夜兼行疾行三百里,在当阳县长坂追上刘备,激战一场之后,刘备大败,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逃走。此战据史料记载,赵云身抱刘禅、保护甘夫人全身而退;张飞领二十骑兵殿后,据水断桥,挺矛大呼:“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一人敢前。后来这些故事经过数百年的演绎,成为《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主和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的故事。刘备一路溃逃,幸好遇上关羽的水军,渡过汉水之后又得到刘琦接应,一起退保夏口,而正是在一路溃逃之下遇上了东吴鲁肃,最终达成了孙、刘联盟的协议,为赤壁之战埋下了伏笔。但为什么曹操没有利用两家的矛盾,各个击破,反而坐视两军结盟呢?

曹操长坂得胜,夺取江陵,立即安顿荆州黎民。此时天下震恐,一路凯歌之下,曹操得意忘形,以为天下可以不战而定,故在江陵做短暂休整,谁知却失去了追歼刘备的最佳时机。曹操集团内的大多数人都认为:在重兵威胁之下,孙权会像公孙康杀掉袁尚、袁熙一样,将刘备的人头献上。所以曹操放缓前进步伐,集聚大军后,顺江东下。

声势浩大的曹军确实对孙权集团产生了一定的震慑,早在其出兵之时,东吴内部在讨论江东出路的会议上,已经有人提出向曹操投降。关键时刻,鲁肃力排众议,阐明利弊,言他人可以依附曹,然东吴不可,因他人可来安抚地方,但是孙权作为一方诸侯,不利曹统一大业,必然会被铲除。于是,孙权立即派鲁肃主持与刘备联合一事,并听从其建议,立即召回周瑜议事。鲁肃赶到夏口之时,刘琮降曹、刘备南逃。闻讯后“晨夜兼道”,在当阳同刘备相遇。此时大败之后的刘备,已无安身之地,欣然接受鲁肃的建议,东走夏口,最后退守今湖北鄂城西北的樊口。

然而,孙刘联盟的缔结并非一帆风顺,东吴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相持不下。

刘备在樊口站稳阵脚,马上派遣诸葛亮随同鲁肃赶赴柴桑面见孙权,向孙权分析形势,坚定其抗曹的决心。这个过程经过后世文人的精彩演绎,变成了《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舌战群儒”。而此时赶回柴桑的周瑜对战争形势做了精辟的分析,指出“曹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北方人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必然引发疾病流行,而信中所言及的八十万大军只是虚张声势,按照实际情况,曹操所率领的中原北方军队不过十五六万,并且久已疲惫,所得刘表降众最多不过七八万。这一番有关战争的分析对孙刘联盟的缔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紧接着请孙权调拨五万精兵进驻夏口与曹操决战,孙权闻听周瑜愿意一战,顿时豪情万丈,挥刀砍去书案一角,怒视群臣:“有敢言投降者——与此案同!”孙权转身告诉周瑜:五万精兵一时间难以征集,现已有三万水军,船只、粮草、战斗武器已准备好,卿与子敬、程公先行,我会继续征集兵马、粮草支援作战,你能战则战,就算失手,也可以退回江东,我将亲自率军同曹操一决雌雄!孙权的当机立断无疑是给主战派的定心丸,无怪乎千百年后,南宋的主战派词人辛弃疾会写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周瑜会同程普、鲁肃挥军而西,在樊口与刘备会合,逆水而上,在赤壁与顺江而下的曹军相遇,两军大战,北兵果然不习水战战败,遂退回长江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回军赤壁,与曹操隔江对峙。时值寒冬,北风肆虐,战船颠簸,北方将士晕船严重,曹营内疫病流行。为解晕船之苦,曹操下令铁锁连舟。见此情形,孙刘联盟最高决策者拟定火攻,但一时却苦于难以靠近曹营实施大计,最后东吴大将黄盖提出愿诈降以实现火攻之计,修书于曹操约降。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太过自信,曹操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处心积虑”的诈降。

建安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甲子,即公元208年12月7日,黄盖趁南风之时向曹营水寨进发,船过江心,大呼来降,曹军将士毫无防备,全军上下皆出营观望,待到相距二里时,黄盖下令点火,《资治通鉴》载“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曹军大败,若非张辽、许褚接应,甚至难以脱险。但英雄如曹操者,确实泰山崩于前而不惊,走出华容道,曹操仰天大笑,说是如果刘备早到一步,自己已是全军覆没,后人据此杜撰出了华容道的故事。

曹操过于轻敌,兵败赤壁,事实证明,孙权既非昔日的公孙康、也非刘琮可比,五年后,曹操亲征濡须口,孙权亲自督军上阵,曾乘船在曹军水寨之外,鼓乐吹笙,遗书曹操:“春水方深,公宜速去!”并附书:“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对于这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段,《资治通鉴·汉记》有过精彩记载。据说当日曹军不敢出战,弓弩齐发,射得孙权船身倾斜,遂掉转船头,等到另一边也射满箭镞之后才驾舟离去,此事后来成为“草船借箭”的故事原型。

然而,长期的战争对南北经济都造成严重的损失,一时之下,曹操也无法组织大规模军队,孙刘也加紧扩充各自的经济军事势力,于是乎三足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然而中国的历史“分久必合”,在不久的将来中华大地又出现一个统一王朝——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