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革之世——十六国春秋

这是汉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时期;这也是汉族历史上的一次毁灭性大灾难;在此之时,传统文明曾经一度遭遇灭绝的危机。值此危急关头,一位悲剧式的英雄人物横空出世,他就是颇受后世争议的冉闵。冉闵,何许人也?他处于一个怎样的乱世?

西晋“八王之乱”中,诸王为了在战争中获胜,不惜“引狼入室”,借助当时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力量。“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空虚,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在这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北方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一,大小各异的政权,其中有十六个政权比较具有代表性,当时的胡人主要指匈奴、鲜卑、氐、羌、羯,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是谁呢?

西晋末年,秦、雍两州连年发生灾荒,人民无法生存,不得不迁徙到巴蜀地区。但是当地的官吏贪暴,迫使流民还乡。賨人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愤,于公元301年,在绵竹,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德阳北,发动流民起义。后李特在战斗中阵亡,他的儿子李雄继续领导流民作战,控制了成都以北的大片土地。公元303年,十二月,李雄攻下成都,公元304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称皇帝,国号大成。338年,李特的侄子李寿改国号为汉。史家把两个国号合起来,称为“成汉”。成汉统治初期,赋税较轻,政刑宽和,是人民所拥护的政权。不过到统治后期,因为统治者大兴土木,上下离心,公元346年,在东晋的进攻下迅速灭亡了。正当李雄称霸成都之时,山西也有人称王了。

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坐国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离石县称汉王。公元308年,称帝,建都平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县西南。汉国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它的建立把中原推向了战乱的边缘。公元316年,刘渊之子刘聪攻陷长安,西晋灭亡。期间,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而北方和西域各胡人则趁天下大乱之机开始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政权。胡人入侵会给中原带来什么影响呢?

这些来自荒蛮之地的胡人,还保留着原始的食人习惯。如鲜卑族慕容氏大掠中原时,除了抢劫无数财宝外,还掳掠了数万名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

另外又有羯人石勒在灭亡西晋的过程中,曾经残杀了汉人十几万。他起兵之初,时常因军粮不足,大肆劫掠百姓,被人称作“胡蝗”;且由于早年被汉族地主压迫,常出于民族仇恨杀死不少西晋的王公卿士和世家大族。在他建立后赵政权后,屠杀、掠夺汉人的做法并没有改变。据史料记载,石勒派侄子石虎讨伐曹嶷,曹嶷投降后,还是被石勒杀死了,曹嶷的三万降卒,在青州刺史刘徵的劝说下,留下了700人,其余全部被坑杀。另外还有记载,石勒手下有一个汉族参军樊坦,一次,石勒见他衣冠破烂,大惊,询问缘故。樊坦未加思索回答说“顷遭羯贼无道,资产荡尽。”原来,是被羯族人抢劫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汉族参军尚且遭到羯人的抢掠,至于那些汉族贫民的情况就可以想见了。史书上记载“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据推测,当时北方的汉人最多不过400万,而当时迁居中原的胡人高达五六百万之多。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处于死亡边缘的汉人该怎么办呢?他们渴望出现一位英雄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位英雄会出现吗?他会挽救中华文明的灾难吗?

公元350年,汉人冉闵歼灭数十万后赵胡军,推翻了后赵王朝,建立冉魏政权,这是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唯一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政权。

当时北方那些没有南迁的地主或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以避胡人的屠杀和掠夺。另外还有大量的流民为了自保,组织了一个汉族武装流民集团,称为乞活军。乞活,顾名思义,就是乞求在乱世中活命自保,其悲壮凄惨之情形可见一斑。冉闵的祖父、父亲等亲人都参加了乞活军,并在与胡人的战争中战死。冉闵就是在这些乞活军的支持下,建立政权的。他勇猛善战,足智多谋,曾经多次以几千骑兵歼灭胡人数万军队。后世对他诸多非议,主要是因为他发布了一系列的 “杀胡令”。当时此令一出,受到汉人的热烈响应,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等数百万的胡人开始退出中原,而羯赵在汉人的疯狂报复之下,基本被杀绝了。事实上,冉闵的野蛮行为正反映了汉族对羯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由于胡汉力量悬殊,公元352年,冉闵被鲜卑族慕容儁所杀。死后,他被慕容氏追封为“武悼天王”。

冉闵虽然死了,但是他却让胡人见识了汉人血腥报复的可怕,不得不收敛他们肆无忌惮的抢掠行径,开始与汉人寻求合作。

公元351年,氐族苻健以关中长安为中心,建立秦国,史称前秦。公元357年,苻坚篡夺王位,并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前秦国势开始蒸蒸日上。

王猛,字景略,被苻坚称为“功盖诸葛第一人”。王猛本来投在北伐中原的东晋桓温帐下,但见其并无恢复中原之意,只想通过出征提高自己的声望,所以当东晋军队撤退之时,拒绝了桓温的邀请,留在了北方。前秦苻坚登位前早已知晓王猛大名,即位之后直接命其辅政。

苻坚听从王猛的建议,实行抑制氐族贵族豪强、扩大皇权的政策。而且吸收汉族士人参加政权,扩大胡汉联合统治的阶级基础。并提倡儒学,注重农桑,所以当时的前秦政治比较清明,社会也相对安定,国力达到鼎盛。

王猛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在他的辅佐下,苻坚东、西出兵先灭掉了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又扫平了前凉、代等割据政权。至公元382年时,前秦统一整个北方,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面对赫赫武功,苻坚渐生骄纵之心,他把王猛生前嘱咐不要伐晋的建议置之脑后,在大臣的一片反对之声中,毅然征调全国的军队讨伐东晋。结果公元384年的淝水之战,前秦惨败,不仅没能灭掉东晋,反而使前秦帝国陷入了困境。苻坚带着十多万残兵败将回到长安,原本依赖武力完成的统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原来被前秦征服的各族贵族纷纷起兵反抗,企图恢复他们曾经的政权,前秦土崩瓦解。刚刚安定下来的北方,又将陷入什么样的战乱之中呢?

384年,曾力荐苻坚伐晋的前燕宗室慕容垂在华北建立后燕,原先被前秦迁徙到关中的鲜卑人也在慕容泓的领导下在关中建立西燕,并率众进逼长安,苻坚被迫撤出都城长安,不久被降伏于自己部下的羌人首领姚苌所杀。386年,姚苌占据长安称帝,建立后秦。此外,鲜卑酋长乞伏国仁在陇西建立了西秦,氐族将领吕光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后凉,鲜卑拓跋部的拓跋珪在代北重建代国,即后来的北魏。398年,拓跋珪称帝,迁都平城。至于其他力量相对弱小的政权更是多的数不胜数,这些政权之间,彼此征伐,战乱不休,深受战争之苦的各族人民迫切希望能过上统一安定的生活,但是,这一天要等多久呢?

在众多的政权中,有一个国家开始脱颖而出,实力渐渐强大起来,它就是北魏。北魏在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祖孙三代的共同经营下,终于在公元439年,消灭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凉,使北方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归于统一。南北对峙局面正式形成,“五胡十六国”的战乱局面结束了,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相对安定的南北朝时期。

“五胡乱华”的历史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那一幕幕“人相食之”的人间惨剧,永远令后人铭记与警惕。这正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较量,中华文明在经历劫难之后,终于使野蛮的征服者被汉族先进的文明所征服,正是在这两种文明的碰撞中,中华民族又进入新一轮的发展、融合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