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乱世——东汉帝国的覆灭

这是一个由豪强地主扶植的政权,这是一个由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的王朝,这是一个权力的较力场,在起起落落之间,涌现了一批批风流人物,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传奇,也一步步把王朝推向覆灭的边缘。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纷争呢?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也是出身豪强地主。所以当东汉王朝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经济上,他们拥有大片的土地和山林川泽;政治上,通过察举制、征辟制和任子制等选官制度,维持自己的政治特权。

察举制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一种选官制度,注重孝廉一科,其对象多为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是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士人。因此,察举是汉代低级官吏或儒生向上攀爬的一个重要阶梯。

征辟制是盛行于汉武帝时期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拨官吏的制度,就是征召有名望的人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通过征辟制度可以把那些不愿为官的博学名儒加入到统治集团内部。

任子制就是任用子弟为官的一项制度,这项制度开始于西汉。据《汉官仪》所载:“吏二千石以上,视事满三岁,得任同产若子一人为郎。”也就是说,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任职满三年,就能保举子一人为郎。到东汉时期,任子范围扩大,不但没有任期限制,甚至连校尉、尚书秩俸低于二千石的官员,也享有任子特权。

这些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弊端日益暴露,大族出身的官吏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互相推荐亲属故旧。使豪族子弟顺利进入官场,并不断形成一个个以家族为中心的政治势力,最终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

东汉政府在中央设有太学,地方郡县也有官学。太学弟子众多,主要由官家弟子组成。此外还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一些大官以传经相标榜,以此提高门第的声望。他们授业范围广阔,上自皇室、京师太学,下至地方州郡,许多官吏都成为门下子弟,这样,在大小官吏上下级关系之外,又涂上了一层师生色彩。授业经师同弟子、门生,往往也是荐主与故吏,兼有双重关系。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

从东汉后期开始,外戚和宦官轮流执掌政权。宦官是统治阶级中最腐败、最反动的代表。从桓帝刘志任用宦官消灭梁翼的外戚集团开始,宦官基本上垄断了朝政。由于宦官专权垄断仕途,严重侵夺了士人的晋升之路,大批太学生和儒生们上进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在朝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力量。他们以清流自命,视宦官人物为浊流,对宦官进行猛烈抨击。他们“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兴起“清议”之风。清议在当时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一些在朝的官吏还利用合法的权力,直接打击镇压宦官及其党羽。在同宦官的斗争中,最为坚决的是李膺,他把贪残无道的大宦官张让之弟张朔从躲藏处搜出,审问完毕立刻处死,极大地震慑了宦官集团。敢于与宦官做斗争的李膺、陈蕃、王畅等人,成为太学生们推崇的领袖和楷模。甚至为他们编了一段顺口溜:“天下模楷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

面对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来势汹汹的攻势,实力雄厚党羽颇丰的宦官集团又将如何反击呢?

公元166年,术士张成教唆其子杀人,被司隶校尉李膺擒获并不顾赦令,将其处死,轰动洛阳。宦官集团趁机唆使张成弟子牢修诬告李膺等人与太学生、诸郡儒生及游学士人“共为部党,诽讪朝廷,疑乱风俗。”汉桓帝大怒,逮捕了李膺等200余人。当时的太尉陈蕃,冒死上疏,说李膺等人都是有名望的博学之士,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却遭关押迫害,这种行为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不同呢?同时汉桓帝的岳父窦武也一再上疏桓帝,为李膺等人伸冤,最后桓帝被迫下令赦免了他们,但却将他们遣回乡里,终身禁锢,不得为官,这就是汉朝的第一次“党锢之祸”。

公元168年,桓帝驾崩,灵帝刘宏即位。窦太后之父窦武以大将军的身份与太傅陈蕃辅政。他们启用李膺和其他一些被禁锢的名士,共谋诛灭宦官集团,可是事情泄露,宦官曹节发兵逮捕窦武,窦武自杀。窦氏宗亲、宾客、姻属悉数被处死。宦官集团再次以“部党”罪名逮捕了李膺等百余人,并将这些人害死在狱中。他们的父子、兄弟、门生、故吏等,凡是做官的,一律免官禁锢,禁锢的范围扩大到五服以内的亲属,这是第二次“党锢之祸”。此后,东汉政权基本被宦官控制。

俗话说的好,祸不单行,当统治集团内部人祸不断时,天灾也开始频频降临。汉桓帝建和元年,即公元147年,荆、扬二州饥荒,饿死很多人。永兴元年,即公元153年,三十二个郡国发生蝗灾和水灾,受灾人数多达十万户,广大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再次发生水旱灾害,百姓饥饿贫苦,疾疫流行。到汉灵帝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河内河南一带,饿殍遍野,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而官僚、地主对人民的剥削却有增无减。当时在农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轻。”这预示着一场大的风暴即将到来。

公元184年2月,太平道首领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把信徒组织起来,发动起义。他还派人到京师洛阳和各州郡,在官府的门上,用白土书写“甲子”,作为攻打目标。数十万农民纷纷拿起武器,他们头裹黄巾,故称黄巾军。起义军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豪族地主聚集的城池坞壁,各地农民纷纷响应,很快就遍布长江以北广大地区。黄巾起义疾风暴雨的形势,使东汉朝廷十分惊恐。汉灵帝一面调集军队保卫京师洛阳,另一方面,又大赦天下党人,缓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各地豪强地主也把宗族、部曲、家兵组织起来,与黄巾军对抗。由于起义军各自为政,遭到东汉王朝和各地豪强地主武装的各个击破,于同年10月失败。

张角领导的起义失败后,统治集团内部暂时缓和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何皇后之兄何进任大将军,立皇子刘辩为皇帝,史称少帝。何进与中军校尉袁绍密谋,准备消灭宦官集团,并命令手握重兵的董卓带兵进京,作为后援。在董卓应召还没有到达洛阳时,因事情泄漏,宦官抢先杀死何进。袁绍立即率兵诛杀大小宦官两千多人,结束了长期以来宦官专政的局面。

与此同时,董卓率兵进京。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即今甘肃省岷县人。董卓为人残忍嗜杀,进入洛阳后,他纵兵到处杀人放火、奸淫妇女、劫掠财物,致使整个洛阳城鸡犬不宁,怨声载道。另一方面董卓又玩弄权术,进京后,首先利用朝廷内部矛盾,掌握了京城大部分军队,然后,倚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废黜少帝,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史称献帝。董卓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大权独揽,通过各种手段排除异己势力,同时又重新提升和任用大批党人。但是他的滥杀无辜、倒行逆施已经引起广大官员和人民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各地诸侯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

此时的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各州郡的牧、守在战乱中发展壮大,纷纷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中华大地再次面临血雨腥风、分裂割据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