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兴——东汉王朝的建立

一个食古不化的野心家,倚仗符瑞,欺骗了天下臣民,夺取政权,又依照儒家经典“兢兢业业”经营了十五年,结果却死在了自己的臣民手中。

一位并没有“野心”的汉宗室后代,乘机而起,在群雄并起中后发制人,以小博大,反而重新建立了刘氏政权。

刘秀,这位号称以柔治天下的中兴帝王,依靠谁重建了刘氏的帝国;东汉,这个依靠贵族支撑起来的帝国又是怎样奠定自己的百年基业。

王莽的新政伴随着严重的天灾。从王莽在平帝时期重新执政到灭亡间二十年间,水旱蝗灾和一道道掠夺百姓财富的诏令接踵而来,无穷无尽的苦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各地掀起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在遍布各地的起义军中,绿林军和赤眉军声势最为浩大,是推翻王莽政权的两支主要军事力量。公元17年,鄂西连年大旱,老百姓不得不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新市人王匡、王凤在调解饥民争端中树立了威信,被饥民推为首领,举起了反抗的大旗。由于他们以现在湖北当阳境内的绿林山为根据地,因此被称为“绿林军”。绿林军兴起的第二年,山东、苏北一带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琅邪人樊崇被推为首领。在战斗中,义军为与王莽军相区别,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因此被称为“赤眉军”。

随着农民义军的逐步壮大,部分贵族地主看到了恢复刘氏天下的希望,刘秀就是其中之一。公元22年,汉宗室南阳郡豪强刘縯、刘秀兄弟两人组织七、八千人的队伍加入绿林军队伍。在战斗中,义军感到必须集中力量,统一领导,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公元23年,绿林军各路将士拥立汉宗室刘玄做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縯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

在豪杰并起的战争年代,刘秀是如何脱颖而出,是什么成就了他的声名显赫?面对战乱纷飞的局面,刘秀是如何建立东汉政权的呢?

更始政权建立以后,一面派刘縯、刘秀率军北伐,一面发布恢复刘氏江山的号令,天下云集响应。义军北上,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了昆阳、郾县、定陵等地。王莽惊恐万状,从各地调集军队四十二万人,由王邑、王寻率领,从洛阳出发,准备一举歼灭义军主力。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在昆阳的义军准备携带财物分散逃命,然而,王莽的军队已团团围住昆阳。被围困的义军诸将在刘秀劝告下,一面固守待援,一面让刘秀带着十三个人,趁着夜色,突出重围,集结各地的义军,回援昆阳。各地救援的义军被王莽军队气势所吓倒,都不敢率先进攻;王寻、王邑认为自己兵强马壮,人数众多,也不把少量援兵放在眼里,只派数千人接战,并命令围城的军队不准擅自行动。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直捣中军大营,中军一垮,全军大乱。昆阳城内的守军也向外出击。王莽军队在内外夹击之下,全面溃败,死伤无数。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击败王莽的有生力量,使双方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

昆阳大捷使刘氏兄弟的威望迅速提高,引来了皇帝刘玄和其他将领的嫉妒,为保全自己的地位,他们杀害了生性高傲,盛气凌人的刘縯。兄长被杀,正在前线作战的刘秀悲痛万分,但他自知羽翼尚未丰满,只好强作笑脸,反而向刘玄谢罪,避免了杀身之祸。昆阳之战后,王莽主力覆灭,义军进展顺利,公元23年,绿林军在百姓的帮助下,迅速攻破长安,王莽败亡。刘秀被任命为司隶校尉,派往河北地区安抚各州郡。

王莽灭亡后,更始政权由洛阳迁都长安。但皇帝刘玄素来没有大志,不懂得也不善于治理天下,很快腐化堕落。更始政权的新贵争权夺利,胡作非为,对天下分裂,战乱纷飞的局面拿不出任何对策,使百姓大失所望。

更始政权建立之初,曾派兵招降赤眉军。樊崇等人最初前来投奔,但受到刘玄等人轻视。樊崇等人于是离开刘玄,重新组织赤眉军。刘玄建都长安后,派军和赤眉军对抗,两支农民军队厮杀起来。

与此同时,被派往河北的刘秀积极扩充自己的势力。当时河北和山东北部,旧贵族、官僚、地主势力非常强大。刘秀到河北后,打着“汉”的旗号,以西汉贵族的身份,极力拉拢他们以壮大自己的势力。他废除王莽的苛政,释放监狱刑徒;对于王莽时代的官吏,只要归顺于他,就既往不咎,因此得到官僚、地主的拥护。刘秀在攻破河北势力最大的王朗集团后,就脱离刘玄集团,并联合各种力量,镇压屠杀起义军。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河北鄗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柏乡县称帝,十月攻占洛阳后,以洛阳为首都,年号建武,史称东汉。

东汉建立后,刘秀是如何翦灭各地的起义军的?面对群雄割据的状况,他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呢?

在绿林、赤眉相互厮杀中,由于更始政权内部以刘玄为首的贵族势力与以王匡为代表的农民军将领发生内讧,因此,更始政权很快就被赤眉军消灭。但赤眉军占领长安以后,重蹈更始政权的覆辙。将领们忙于论功行赏,无纪律约束的士兵在长安内外抢劫财物,欺凌居民,使百姓再次大失所望,纷纷拿起武器,与赤眉军对抗。只知道破坏而不知道建设的赤眉军很快耗尽了长安城内的粮草。习惯于流动作战的赤眉军,将长安洗劫一空后,漫无目地的在陕、甘、宁、豫一带转徙求食。在转战过程中,遇到大雪,士卒因饥寒而死的极多,于是又回到长安。此时,刘秀派邓禹率军进入关中,频频进攻赤眉军。赤眉军死伤惨重,势力大大削弱,于是决定东归,但在途中中了刘秀军的埋伏,被迫投降。

消灭赤眉军后,刘秀与地主阶级内部各个政治集团,各派割据势力展开激烈争夺。从公元26年开始,刘秀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通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在公元36年统一全国。

那么,统一后的东汉帝国,面临怎样的艰难困境?面对西汉灭亡的教训,刘秀是如何加强皇权,建立中央集权的呢?

在刘秀称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面对当时生产破坏、人口锐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成为东汉王朝最迫切的问题。刘秀采取一系列政策:一是释放奴婢。这对稳定东汉社会秩序,恢复发展社会经济起了很大作用。其次,从公元39年开始,刘秀下令度田和检查户口,以便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另外,刘秀还组织军队屯田,以保证战争的供给,减轻人民的负担。公元30年,刘秀宣布恢复西汉“三十税一”的旧制,不但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其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大。

鉴于西汉一朝诸侯强横,权臣跋扈和外戚篡位的教训,刘秀极力加强皇权,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刘秀统一全国后,大封功臣360多人为列侯,给予其尊崇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在退功臣的同时,多次征召“天下俊贤”,收罗天下文士充任吏职。这一“退功臣而进文吏”的政策使皇帝能较容易地“总揽权纲”,同时形成以儒生为主的官僚政治人才基础。为了加强皇权,刘秀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的权力,使之成为皇帝的决策机构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关,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为加强监察制,刘秀让御史中丞主管御史台,执掌监察。在京师附近设司隶校尉,主管察举中央百官违法行为。在地方上,把全国划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官吏,直接向皇帝负责。

在政权稳定之后,刘秀就废除了执掌地方兵权的郡国都尉。在削减地方兵力的同时,刘秀逐步扩大中央军队,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通过一系列措施,刘秀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史称“光武中兴”。然而,刘秀是南阳的豪族,支持他的,多半是豪族地主。因此,东汉政权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贵族扶起的政权,这为东汉末期豪强割据的出现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