瑰丽多姿——文学艺术的繁荣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诗歌、书法、绘画、雕塑大放异彩;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为唐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高峰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达到了顶峰;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却是文学艺术散发绚丽光芒的时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文学、艺术的殿堂,感受其中的美妙吧!
魏晋时期诗歌创作独具特色。既有雄放豪迈的风格,又有归隐田园的清新自然。曹操的《碣石篇•观沧海》通过描述秋风萧瑟中的苍茫大海,表达了作者包容宇宙、格调雄放的宽大胸襟。还有脍炙人口的《龟虽寿》与《短歌行》,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及事业的看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是作者终其一生积极进取精神的最好表达。曹操诗歌悲凉慷慨、苍凉遒劲的格调,被唐代诗人陈子昂誉为“建安风骨”。
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则借《桃花源诗并记》表达作者对现实污浊社会的厌烦,向往恬静的田园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使我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随着文学的发展,人们开始把写文章与对生命个体的自身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这种文学的自觉,促使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首发其端的就是曹丕的《典论•论文》。《典论》一书已经失传,《论文》因被选入《昭明文选》而幸运的保存下来。《典论•论文》的出现,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这之前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提出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等观点,尖锐的批评“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陋习。同时认为“文以气为主”,即强调作家的个性。曹丕甚至把文学创作提高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高度。如果说曹丕《典论•论文》开启了文学批评的大门,那么陆机的《文赋》则使文学批评走向成熟。
《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即文章写作的方法技巧和艺术性的问题。陆机用他写作的亲身经历,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是我国古代研究文学创作特点的最早的一篇专论,在美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典论•论文》和《文赋》都只是有关文学批评某方面的论文,而真正有严密体系、“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是刘勰所著《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全书五十篇,系统的论证了文学理论方面的重要问题,提到了文学发展的规律,不仅讨论了文学创作的技巧等问题,还对此前的作家、作品进行了简要的评述。刘勰强调文学反映现实,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强烈反对虚假的文学创作。总的来说,《文心雕龙》里认为诗赋韵文中是可以运用华丽语言的,但不能用浮丽的辞藻掩饰作品在内容上的空虚。
继《文心雕龙》之后,又出现了一部专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诗品》。《诗品》的作者钟嵘,字仲伟,颍川长社,即今河南长葛人。他所处时代,正是诗风严重衰落的时期,诗坛“庸音杂体,人各为容”,针对这种现状,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主要是评论五言诗,全书品评了从两汉到梁代共122位诗人。钟嵘论诗的一个特色是,他善于概括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如说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说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 论谢灵运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诗品》作为第一部论诗的专著,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着很大的影响。后世文人论诗在观点、方法等形式上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和启发。
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史上各种文学作品数量众多,良莠不齐,为了适应广大读者的需要,选录优秀作品的文学总集也就应运而生了。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自晋代至隋,总集共有249部,5224卷,可惜其中绝大部分都已经亡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影响最大的总集,就是《昭明文选》,也称《文选》。
《昭明文选》由南朝梁萧统编著。萧统,字德施。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曾被立为皇太子,可惜还没有继位就去世了。萧统正是以他太子之尊,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共同编定了这部《昭明文选》。
《昭明文选》全书三十卷,分为赋、诗、表等三十九类,每一类又有许多子目,譬如诗类有公宴、游览、咏怀、赠答、行旅、乐府等。尽管此书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全书以赋为主,深受当时华丽之风影响,但是作品选录极其严格,成书之后风靡一时,直到唐代考学仍然要熟读此书。
这一时期还有一部著名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相传是南朝徐陵所编。书中共收诗769篇,并且都是选入了那些语言简洁明了的诗歌,如各个时期的童谣等。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诗歌有《孔雀东南飞》《陌上桑》等等。
当文学被曹丕誉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之时,书法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书法已经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并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书法的发展。其中涌现了众多的书法名家。
著名的书法家如三国时的钟繇,时人称赞他的书法“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西晋书法家有敦煌人索靖,他的徒弟、族孙女卫铄曾是王羲之的老师,总结有七种基本笔画的写法。当然最值得称道的书法家非王羲之莫属,其代表作有《兰亭序》和《黄庭经》,《兰亭序》被唐人评价为“绝代更无”,可惜其真迹已经失传。现在流传下来,被认为是王羲之作品的《万岁通天贴》,虽然未必是真迹,却带有其书法的特点。
王羲之的妻子郗璿也是一位书法家,据说王羲之很多作品就是由他的妻子代笔。另外其子玄之、凝之、徽之、献之,以及凝之的妻子谢道韫都是书法家,其中以王献之成就最大。世人称王羲之、王献之为“二王”。
由于社会动荡不安,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从而对绘画和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画也发展起来,东吴曹不兴就是以大幅人像的绘画而闻名的,是中国佛像画的始祖。据说有一次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他就以此再添数笔,画成一只苍蝇,孙权看到之后,竟然伸手想把苍蝇弹开。
这一时期还有一位绘画大家顾恺之,他的绘画在当时就享有极高的声誉,谢安曾惊叹他的艺术是“苍生以来未之有也!”。他的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可惜真迹都已经失传。流传到现代的都是历代的摹本,其中最为精美的《女史箴图》的隋代摹本,现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洛神赋图》的宋代摹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魏晋佛教的兴起,在艺术上影响最大的,还是在雕塑方面,特别是随着大量的寺院的兴修,石窟也随之兴盛。其中山西大同西北的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2001年12月还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说:“云冈石窟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与云冈石窟齐名的还有同一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他是随着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开始开凿的。但是随着北魏的灭亡,龙门石窟的开凿也趋于衰落,直到唐朝建立后,龙门石窟才再次迎来开窟造像的兴盛时期。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龙门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评价说,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虽然是一个社会急剧动荡的时期,但是他却能借鉴、吸收异域文化成果,继承和发扬前朝成就,从而在文学、书法、绘画、雕刻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后世的文学艺术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