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中国北方的统一

当历史发展到东汉末年,各种社会问题诱发的矛盾已经动摇汉帝国的根基,此时等待的只是一点火星来点燃炽热的空气。那一瞬间的燃烧所毁掉的是秦汉帝国4个多世纪的统一局面。谁能料到,一把战火,造成了近4个世纪的分裂与割据。

这种军阀混战、政权频迭、社会动荡、民族碰撞的局面,不知该称作是英雄的黎明、还是民族之殇歌。今天,就让我们重新翻开这乱世开启的序章,回顾背负枭雄之名的曹操如何在群雄之中实践自己统一天下的雄心。

东汉末年,土地、流民和奴婢问题同豪强势力的过度膨胀交织在一起,中央政权之中外戚与宦官相互攻伐不休,再经过黄巾起义的冲击,东汉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全国各地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名存实亡的中央政权已经无力挽回颓势,不过是在外戚与宦官的争 斗中苟延残喘。在两个集团的拼杀中,外戚何进不顾朝臣反对私招驻屯河东的董卓进京。董卓进京后,废黜少帝,换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后来有名的汉献帝,逼走袁绍等人,独揽大权。据《后汉书·董卓传》记载:初平元年正月,即公元190年,关东各地州郡共推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此后董卓为联军逼迫,携天子西迁长安。王允设计除掉董卓,却旋即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逼死,接着关西军阀内部展开了长达五年的混战。

以董卓为首的西北军阀虽最终覆灭,但东汉王朝也已回天乏术。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军阀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董卓未亡之前就已开始了内讧,展开了大规模的割据混战。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言及:“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各路军阀各揣心思,少数几人欲图光复汉室,而更多的人或是割据一方暂时观望,或是已经有了代汉自立的野心。而盟主袁绍早已是心猿意马,按明人王夫之《读通鉴论》的论断,袁绍“早怀觊觎之志……幸汉之亡于卓而己得以逞也”,也就是说袁绍一开始打的就是代汉自立的算盘。而联盟内部羽翼不丰的曹操在最初反抗董卓的作战中相当积极,希望顺势一战而匡扶天下。

但出身宦官养子家的曹操,一开始的实力根本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绍,所以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借助他人之力,而曹操最初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袁绍的扩张。由于关东军阀的混战,青州黄巾和河北黑山两支农民军迅速发展,袁绍一方面要阻止两支义军会师,另一方面又想借此向兖州发展势力,控制黄河中下游。袁绍认为才干出众的曹操能帮他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以盟主的身份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得到机会的曹操肃清黄河南岸黑山军,又收编黄巾军精锐发展出自己的“青州兵”,在几年的时间内东征西讨,逐渐在兖州和豫州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力量得到很大提升的曹操依然只是诸多军阀中的一员,他依靠什么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北方的霸主呢?

在各路诸侯全神贯注扩张自己地盘的时候,曹操做出了政治上至关重要的决定——谋迎天子。公元196年,汉献帝在张杨、韩暹和杨奉及其他势力的控制下返抵故都,曹操充分利用各方矛盾,抓住董承提供的机会,进兵洛阳、控制天子,并趁着其他人尚未做出反应的时候,迅即携天子移驾许都,从此以后,曹操将天子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虽然曹操在政治上获得了主动权,但在军事上却仍处于群雄包围之中。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三征张绣、东讨袁术、伐灭吕布,使自己在战前控制住了扬、徐、兖、豫诸州,为争夺北方的控制权解除了后顾之忧。而曹操与袁绍的关系早已发生了变化,随着曹操实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矛盾也逐渐表面化。

当袁绍兼并公孙瓒以后,在中国北方,形成了两强对立的局面,这种形势必然导致剧烈的冲突,最终,双方共同上演了著名的“官渡之战”。

当袁、曹双方各自扫除掣肘后,实力更强的袁绍决定抢先动手、南下攻许。由于曹操一方实力较弱,且天子周围仍有一些反曹势力蠢蠢欲动,袁绍即将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后,对曹操集团造成极大冲击,其中一些人早已心猿意马、暗通袁绍。但谋士荀彧却认为曹操在任人、决谋、明法、待人即度、谋、武、德四个方面胜过袁绍,郭嘉更进一步提出曹操一方在道、义、治、仁、明、文六个方面占据着优势,此战曹操必胜!利用荀彧和郭嘉的言论稳住军心以后,曹操马上制定对策,决定先发制人,出兵讨袁,进军黎阳并分兵把守官渡。

在袁绍出兵之前,许都的刘备却抢先动手,举兵反曹,身在官渡的曹操,立即抓住袁绍尚未出兵的机会,于建安五年正月亲自领兵击破刘备,除掉了身后的隐患。

建安五年正月,袁绍发表檄文讨曹,一个月后兵至黎阳,并派大将颜良围攻白马,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曹操闻讯以后,并不直接解救白马之围,而是自官渡北上进军延津,吸引袁绍的军队向延津方向运动,再迅速掉头,率领轻骑兼程赶赴白马,斩杀敌将颜良、击杀前来救援的文丑,取得了决战前的小胜。

之后两军一直对峙、少有交战,至建安五年四月,袁绍决意一战以求速决,将部队向黄河南岸推进,而曹操依旧深沟高垒、坚壁不出,袁绍的南进,不仅没有达成决战的目的,反而拉长了自己的补给线。

此时袁绍对谋士的不屑再次成为时局扭转的关键。谋士许攸在进言轻兵进袭许都未果并遭数落之后,愤而投奔曹操,将袁绍粮草的囤积情况全盘托出,曹操随即亲自挑选了五千精锐骑兵打着袁军的旗号偷袭乌巢。当乌巢被围的消息传到袁军大营的时候,袁绍非但不遣重兵解围,反而认为是进攻曹操大营的好机会,派张郃、高览领大军攻击官渡,只遣数千骑兵驰援乌巢。结果曹操击破奔赴乌巢的援军、斩杀淳于琼,烧光所有粮草。军心全失的袁绍,在曹操的攻击下,只和长子袁谭带了八百多骑兵逃过黄河。经此一役,袁绍一蹶不振,不久积病而亡。

战争的成败固然有很多原因,但《三国志》中的一段记载却极有深意,当群雄并起之时,曾经儿时的朋友袁绍问曹操有何打算,曹操没有回答,却反问袁绍,袁绍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准备占据兵强马壮的今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然后向南争夺天下。听闻此言,曹操却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彰显了曹操重视人才,眼界开阔深远的特质。但是在官渡战后放眼天下的曹操,却遭遇了赤壁的惨败,历史逐渐偏移了统一的轨道,转向了三足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