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久必合——西晋的短暂统一
公元239年初,在病榻上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魏明帝曹睿迎来了生命之火即将熄灭的日子。在这一天,他也将为他死后的帝国,做出一项极为重要的安排。为了政局的稳定,曹睿会将帝国的事务和年幼的皇帝托付给一批老成持重,沉稳可靠的大臣。这是每一个皇帝在面临类似的情况时都会做出的决定。曹睿心目中的人选是司马懿,一个聪明睿智,而且出身士族的大臣。曹睿认为,只有司马懿,才能在这纷繁的乱世中守住大魏的荣光。但这位以英明决断著称的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临终的嘱托,彻底改变了魏国的命运,也为三国历史的终结埋下了伏笔。
司马懿,河内著名的士族,由于汉末曹操把持政权时,其主要依靠的是明经通法的务实型人才,司马懿所代表的士族一直郁郁不得志。然而,士族大姓,在当时的社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到了曹丕执政后,他改变了父亲打击士族的做法,政策向士族高门倾斜,司马懿等士族开始得到重用,地位逐渐显耀,而曹魏的统治基石却悄悄发生了动摇。
司马懿开始从同辈中脱颖而出,是在明帝曹睿时代。他率军抵御蜀国的北伐,又平定割据辽东的公孙渊,凭借赫赫军功,以及清白高贵的家世,成为了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之一,司马家族的影响力,也水涨船高,逐渐开始控制朝局。
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与宗室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幼主。曹爽为了大权独揽,开始排挤司马懿,他上表推举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解除司马懿的领兵权,明升暗降。司马懿并不与曹爽争一时之短长,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他为了麻痹曹爽,在别人来拜访自己的时候,装作耳聋眼花,甚至在别人服侍自己喝粥的时候,故意将米汤洒在衣襟上。
到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陪同皇帝曹芳到洛阳城郊拜谒魏明帝的陵寝高平陵,此时曹爽,志得意满,神气飞扬,却没有料到,在城内的司马懿,已经褪去了昏聩老辈的伪装,磨刀霍霍,准备兵变了。曹爽是个缺乏应变之才的膏粱纨袴子弟,在城外接到司马懿发动政变,封锁洛阳城的消息后,当即慌了手脚,手握重兵的他,经过一夜的辗转思考,决定向司马懿投降。然而,他的懦弱屈服并没有换来苟且偷生的机会,在他缴械之后,很快便被司马懿杀掉了。司马家族独揽了朝中大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但是,司马氏专权又引起了一些地方势力的不满,在淮南地区先后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军事行动,史称淮南三叛。第一次,由太尉王凌起事,司马懿率兵征伐,王凌最终乞降后被司马懿逼死。司马懿在得胜回师后也病死了,后世甚至有人认为是王凌的冤魂索命。第二次,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权。254年,司马师怀疑曹芳意图罢除他,就废除他而改立曹髦为帝。隔年毌丘俭与文钦举兵讨伐司马师,这就是淮南第二次叛乱。司马师抱病出征,结果毌丘俭被杀、文钦投降孙吴,司马师回朝后也很快死去,他又将兵权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淮南守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再次举兵反叛,司马昭率兵亲征,由于东吴救兵不至,诸葛诞困守孤城,最终兵败被杀,其部下数百人无一人投降,全部追随诸葛诞而死。这三次兵变的失败,宣告了朝中亲曹势力的全面衰落,司马家族为自己最终篡取皇位铺平了道路。
在曹氏的支持者接二连三起兵失败,司马家族羽翼丰满之后,皇帝曹髦深切地感受到了威胁,现在是自己做最后一搏的时候了,他要以生命为赌注,夺回自己帝王的尊严。于是,面对着朝臣,他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随即作出决定,亲自率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很快得到了这个消息,当皇帝带领着宫中的卫兵和武装起来的太监到达皇宫东止车门之时,发现这里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先祖的英武血气激发着年轻的皇帝勇往直前,然而,迎接他的,是太子舍人成济的夺命长矛,冰冷的铁刃,穿透了年轻的皇帝的胸膛。
堂堂天子,竟然死在自己的宫殿之前,洛阳城内轰动,随后,司马昭杀掉了成济,以封众人之口。他另立燕王曹宇的儿子曹璜为皇帝,并将新皇帝改名为曹奂。司马昭借助皇帝的名字,把自己要改朝换代的信息,明确告诉了世人。
为了篡夺曹魏的江山,司马昭知道自己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立下不世之功,才能向天下昭示自己是天命所归。他选择的目标,是地处西陲,又频频骚扰边境的蜀汉。
与此同时,西南的蜀国又是什么样的情况呢?当时,诸葛亮已经去世,而后主刘禅亲近小人,朝政已经腐败不堪,唯一能够成为蜀国屏障的姜维,还受到了刘禅的猜忌。于是,司马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公元265年,他首先下令各地制作浮海大船,作势准备渡江伐吴。而同年秋天,却任命邓艾、诸葛绪统军伐蜀。与此同时,时任镇西将军的钟会也开始行动,与姜维在剑阁对峙。邓艾这时显示出了战术家的天才,他偷渡阴平,率军在地势险恶的蜀道急行军七百余里,凿山通道而行,如天兵般突然出现在了成都平原上。蜀军将士应变不及,江油(今四川江油县东)守将马邈投降,诸葛亮之子诸葛瞻战死绵竹。邓艾率军迅速兵临成都城下,后主刘禅听从了谯周的建议,出城投降,蜀亡。
司马昭灭蜀后,晋爵为晋王,但就在与皇帝宝座一步之遥的时候,他便病死了,儿子司马炎继任为晋王。公元265年,晋王司马炎逼魏元帝退位,自己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是为西晋。司马炎登基后,又追尊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为帝。这种追谥祖先的做法,具有非常强烈的政治宣传意味,以最符合儒家经典记载的方式追尊祖先,正是说明士族出身的司马家族是恢复儒家名教的忠诚卫道士。接下来,司马炎又大肆分封宗室为王,他认为,曹氏政权之所以落到司马家手中,是由于宗室弱小的原因,于是,在开国之君的鼓励和支持下,司马家族的近支宗室掌握了巨大的权力,这也为西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时,东吴的政局也走入了死胡同,吴主孙皓残暴不仁,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使人民处境悲惨,孙皓使用挖眼、锯头、剥面等酷刑惩罚大臣,东吴统治集团内部也陷入了上下离心的境地。蜀汉的灭亡,又使得吴国失去了上游的屏障。晋国本可以趁着天时地利人和统一中国,但由于帝国内部的争权夺利,人事倾轧,十余年之后,晋军才大举伐吴,晋军统帅王濬率领水军自巴蜀顺江而下,并取得节节胜利。这使得吴国君臣失去了抵抗的勇气,当王濬率军抵达吴国都城建康时,抬头看到的是城墙上竖满了的降幡。这才真是: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这一年,是晋泰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吴主孙皓投降,受封为归命侯,东吴覆灭。西晋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军阀混战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不过,这种统一的局面是短暂而又虚幻的,出身士族的司马炎,在完成了丰功伟业后,志得意满,整个帝国,在司马家族为首的士族带领下,进入了一个浮华的狂欢时代,人们以豪奢为风尚,以放纵为潇洒,尽情的享受着这短暂的太平盛世,毫不理会北方的少数民族武士们,已经养肥了骏马,磨亮了弯刀,虎视眈眈的盯着中原士族们的一举一动。
三分天下的结束,西晋统一中国,并不是动荡时代的结束,而是一个更加动荡的时代到来前的片刻宁静。有识之士感觉到了,这个庞大的晋帝国,在酝酿着巨大的危机,枕戈待旦的北方少数民族,将带着血与火,卷入到这个历史的舞台上,各民族之间的冲突,将贯穿在几百年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中。而在汉族内部,世家大姓之间的倾轧,也一直伴随着胡汉的争斗,不停地萦绕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于是,宫廷阴谋,战场角逐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胡汉双方的儿郎,南北两地的豪杰,都将以自己的智慧和热血,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洪流中,谱写着中国历史上这段极为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