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初现——西汉初期的文景之治
一位刘氏皇族中默默无闻的诸侯王,因机缘巧合而继承帝位,却就此开创一段盛世;一段长达四十余年的“无为而治”让后人啧啧称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乱显露出帝国骨髓中蕴藏的巨大危机;承前启后的“文景之治”预示着帝国未来怎样的辉煌呢?
为什么没有野心的代王反而登上了令人垂涎三尺的皇帝宝座?他和后继者怎样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创造了一个王朝的盛世?风平浪静下爆发的战乱又是谁留下的祸患?这一祸患又应该如何消除呢?
公元前180年,执掌汉帝国最高统治权长达十五年之久的太后吕雉病死。吕后一死,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设计夺取吕禄的兵权,齐王刘襄又起兵响应,内外一心,很快就铲除了吕氏家族的势力。
吕氏家族被消灭后,摆在大臣们面前的,是拥戴谁继承帝位的问题。面对众多野心勃勃的刘氏诸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在代地的代王刘恒。刘恒是刘邦第四子,8岁时被封为代王,其母薄姬因不受宠爱,故在刘邦死后,没有遭到吕后的迫害,并被送往刘恒的封地,母子团聚。他远离政治中心,与汉廷的权力斗争没有多少牵连,又具有一定的执政经验。在臣民一致拥戴下,公元前180年刘恒成为汉帝国的第三位皇帝,史称汉文帝。文帝刘恒和他的儿子景帝刘启一共执掌政权四十一年。文帝和景帝深谙为君之道,很有政治才能,又一直坚持汉初确立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国策,使政策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不仅为汉王朝的巩固发展并最终走向辉煌奠定了基础,而且在二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史上也颇具特色,因而被旧史家称颂为可以同西周的成康媲美的治世,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帝在位期间,坚持轻徭薄赋,大力发展农业。文帝提倡以农为本,多次发布诏令劝农。他恢复古代的“籍田礼”,做出带头种田的姿态以鼓励农耕。同时多次减免田租,口赋和徭役也减少三分之二。景帝大体上继承了这一政策,也很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下诏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到地广人稀地区去从事垦殖。继续实行文帝时规定三十税一的田租,并将男子服徭役的年龄推迟到二十岁。文景时期还屡次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给贫民耕种。这些措施的施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得到较大发展,整个社会持续稳定向前发展。
文景帝之所以能够不断减轻租赋徭役,关键在于他们厉行节俭,有效地控制了政府财政支出。文帝在位二十二年中,没有新建宫室苑囿,还经常撤消旧有的苑囿,将土地赐与贫民。甚至规定宫廷人员身着布衣,皇后妃嫔裙裾不得过长拖到地上。有一次他打算修一座露台,工匠预算说要花费百金,这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资产,文帝听闻后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文帝的陵墓霸陵以山为陵,陵内的随葬品也不用金银贵重物品,只用些陶器。由于文帝政治清明,与民休息,深受人民的爱戴,所以在文帝下葬后,民间就流传说,“平地踊起丘陵,狂风刮了一夜,飞沙卷起了山头,”所以人们说是天葬汉文帝。
文景时期,在恢复经济的同时,继续施行“约法省禁”的政策。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由于最高统治者强调教化,量刑宽大,所以这个时期,许多官吏断狱从轻,不求细苛,这就缓和了专制政府对民众的压迫。但是这并不代表说汉初法律的废弛,据《汉书》记载,刘启为太子的时候,与弟弟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遭到弹劾,于是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后来还是薄皇后下诏赦免了太子与梁王。可见汉朝法律实行的是“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律思想。据说文帝时期,一年刑事案件只有几百件,社会治安几乎达到了儒生们理想的西周盛世的状况。这同秦末“囹圄成市,赫衣半道”的残酷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从而使封建统治进一步巩固起来。
文景帝时期,还比较好的处理了民族关系。对于北方匈奴的侵扰,汉帝国虽然仍然无法以武力相抗衡,但己经能够有效地防止匈奴的深入。文帝时期,对于北部边境仍然采取防御战略。在坚持“和亲”的同时加强了军事要地的防守。后来又接受晁错的建议,移民充实北部边区,采取“入粟拜爵”的方式,鼓励臣民向边境输送粮食,解决了军需的供给。同时还提出了“募民徙塞屯田”的主张,也就是令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增加了边境的自卫能力。景帝时期,在加强防御的同时,继续与匈奴 “和亲”,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阻止匈奴的骚扰,但也没有造成严重的祸患。
在汉帝国国势蒸蒸日上的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急剧尖锐起来。
西汉建立之初,刘邦等错误地总结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认为是由于没有实行分封制,特别是没有封自己的子弟亲属为诸侯王,所以一旦出现反叛就没有人出来拱卫皇室,形成土崩瓦解的局面。于是刘邦在翦除异姓王后,大封同姓诸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
汉文帝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他又陆续分封了许多诸侯王,而这之前分封的诸侯王实力已经逐步增强,势力日益膨胀,开始对中央政权构成威胁。面对这种状况,西汉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已经洞察到潜在的危机,并试图将危机消除于萌芽阶段。梁王太傅贾谊给文帝上了有名的《治安策》,指出半独立的王国同集权的皇朝在各方面存在许多矛盾,主张尽封诸王子弟,使大国尽可能分成小国,中央才容易控制。文帝虽然也听从贾谊的建议把齐国分为七国,但是汉王朝内其他诸侯的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到汉景帝时期,当年被刘邦封为吴王的刘濞,造反迹象日益明显。吴国拥有江东五十三县,国富民强。文帝时,吴太子入朝与当时为皇太子的刘启发生冲突被误伤致死,刘濞从此怨恨中央,图谋叛乱。景帝时大臣晁错上《削藩策》,指出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无论是否削夺诸侯王的封地,诸侯王都会造反,削藩越早,造反越快,祸害反而越小。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山东七国,正好以此为借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叛乱之初,缺乏执政经验的汉景帝,被七国联合造反的声势所吓倒,只好“斩御史大夫晁错以谢七国”,希望以此来换回“和平”。那曾想七国仍不肯罢兵,这时景帝终于明白刘濞篡夺皇位的野心,决心武力平叛,果断派名将周亚夫为太尉,率军迎击。周亚夫一面屯兵坚守,一面出奇兵切断吴军粮道,不到三个月就将吴、楚和其他五国扫平。
七国之乱平定后,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的打击。景帝改王国丞相为相,废除其御史大夫、廷尉、宗正、博士等官,对大夫以下的其他官吏也予以裁减。并把王国的行政权和官吏的任免权全部收归中央,诸侯王不再掌握政权和军队。从此,王国实际上变成了和中央直接统辖的郡一样的地方单位,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基本解决了汉初分封诸侯所带来的弊病,也为汉武帝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由于文景二帝四十多年的苦心经营,汉帝国已经了摆脱汉初凋敝的状况,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到汉武帝初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可见当时社会确实可以称的上是国强民富,因此史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太平盛世,它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促进了政治进步、经济繁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伟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