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鹰——北魏的迅猛崛起
这是一个在北方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它在经历兴起、败亡、复兴之后,最终建立了一个封建政权;它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完成了统一北方的伟业;它结束了北方150年分裂割据、战乱频繁的局面。他们到底经历了多少挫折与磨难,才成就了这一番伟业呢?在这一过程中,又造就了多少跌宕起伏的传奇呢?
在“五胡乱华”的烽火之中,各种政权交替更迭,割据势力层出不穷,在中国北方的分分和和之中,鲜卑族拓跋氏再次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朝由此而生,可以说北魏的建立,是自西晋丧乱之后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个转折,那么他们从何而来呢?他们是怎样完成统一大业的呢?
拓跋部原本只是鲜卑族部落联盟中的一支,据史料记载,他们最早居住在今天黑龙江省嫩江流域,过着游牧生活。北魏皇族最早可以上溯至成帝拓跋毛,《魏书》称其统国三十六,实际上是被推为三十六个部落的联盟首领。
东汉初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内附,塞外草原出现了权力真空,拓跋氏借此机会逐步进入了之前匈奴控制的区域。到中原曹魏政权末年,拓跋部已经开始在云中,也就是今天内蒙古的托克托一带游牧了。当时的鲜卑族、乌桓族都将头发剃去一部分,而拓跋部则将剩下的头发扎成辫子,因此被称作“索头鲜卑”。而这一时期,拓跋部已经发展到“控弦上马二十余万”的实力,但仍然处于氏族部落联盟阶段,尚未形成正式的国家。拓跋部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自己的国家呢?这一历史的重任会由谁来完成呢?
公元338年,曾在石赵做过人质、受过十余年汉文化熏陶的拓跋什翼犍,在繁峙也就是今天山西浑源西称代王,开始效仿中原设置百官、制定法律,拓跋部此时正式具有了国家规模。并于341年在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北,筑盛乐新城,有了固定的政治中心,逐步由游牧部族趋于农耕国家。但此时在北方出现了一个强大政权前秦,除了代国外,前秦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公元376年,前秦王苻坚挥军二十万人进攻代国,什翼犍兵败北逃,后被庶长子寔君杀害,前秦乘势进攻云中,代国灭亡。经受灭国之灾的拓跋部还能起死回生,重建政权吗?
代国灭亡后,什翼犍之孙拓跋珪先后依附独孤部和贺兰部,此时的拓跋部实力大损、看似又被打回了游牧部落,但是前秦政权在淝水之战后瞬间分崩离析,慕容垂建立后燕的同时,拓跋珪也于公元386年收集旧部,在今日内蒙古锡拉木林河重新打出了代国的旗号,同年改国号为“魏”,北魏政权至此正式建立。借着自己是慕容垂的外甥,拓跋珪得到了后燕的支持,对抗鲜卑化了的匈奴族独孤部。北魏与后燕的联军在消灭了独孤部和贺兰部之后,拓跋珪成为塞外最强大的一股势力,那么北魏政权何以进入中原呢?
历史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共同的敌人消失以后,盟友就会变成敌人。北魏与后燕正是如此,慕容垂意识到日益崛起的拓跋珪可能会威胁到自己的政权,同时又想通过劫掠拓跋氏的物资充实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向北魏发起了攻击。此时的拓跋部,虽然建立了政权,实际上仍旧过着游牧生活,闻听后燕来袭,立即向今天内蒙古伊克昭盟附近迁徙,挂帅出征的燕国太子慕容宝,出师五个月,仍旧不能与拓跋珪决战,只好撤军。结果拓跋珪率领两万精锐骑兵追击,大败燕军,坑杀了对方数万战俘,燕军精锐损失过半。
年迈的慕容垂 不得已只好亲征北魏,拓跋珪依然采取了退走不战的策略,任由燕军占领平城等地。最终慕容垂因病班师,死于归途。趁着慕容垂病逝的机会,北魏凭借优势骑兵直入中原,兼并慕容政权。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即皇帝位。令人遗憾的是,取得重大成就的拓跋珪,慢慢的开始贪图酒色,刚愎自用,在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年仅39岁,统一北方的大业,始终没能完成。他的继任者能成就统一北方的大业吗?
409年,拓跋珪被杀后,太子拓跋嗣继位,是为北魏明元帝。只可惜拓跋嗣英年早逝,死时年仅32岁。不过他在位14年,进攻宋国,取得胜利,攻占虎牢关,辟地三百里,在北魏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为他的儿子拓跋焘最终完成北方统一,打下了基础。那么,拓跋焘是如何完成这一伟大功业的呢?
拓跋焘,北魏太武皇帝,他继位时,北方地区的形势仍然十分复杂,特别是北方的柔然不断侵犯北魏边界,南方的刘宋政权也是虎视眈眈。为了实现统一北方的宏伟大业,拓跋焘即位后,开始频频征讨,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活动。他第一个要对付的就是柔然,为什么先要对付柔然呢?
柔然也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强大后,经常骚扰北魏的边界,拓跋焘认识到如果不征服柔然,那么它就会牵制北魏的力量,使其无力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所以公元424年,拓跋焘不顾太后和众多大臣的反对,亲率大军讨伐柔然,大胜而归。第二年,又再次兴兵讨伐,柔然可汗大惊失色,率众北逃。这两次讨伐虽然没有给柔然致命的打击,但是却使得柔然对北魏的侵扰有所缓和。后拓跋焘继续对柔然用兵,共进行了13次征讨,柔然在多次重创之下,一蹶不振,走向衰落。与此同时,他又灭亡了夏国、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公元439年,他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中原15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北魏初期,百官没有俸禄制度,各级官吏侵夺公私财物的现象特别严重。官吏的横征暴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根源之一。为此,拓跋焘多次下令严厉制止,并通过巡查了解官吏的政绩,不称职者罢免,有恶行者绳之以法。所以,拓跋焘统治时期,很多官吏勤于政事,客观上有利于人民生活和生产的正常进行。
他还废除了北魏原来律令中比较野蛮残酷的刑罚,吸取汉族封建律令,进行修订。经济上,也仿照汉族传统政策,劝课农桑,崇尚节俭;思想上,倡导儒学,崇尚文教。他在位期间,还做了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那就是“灭佛”,他为什么要灭佛呢?灭佛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公元446年,拓跋焘在镇压盖吴起义时,来到长安,其随从发现寺院内藏有武器,遂报告拓跋焘,经搜查后,又发现了很多脏贿之物,拓跋焘大怒,原本就对佛教盛行不满的拓跋焘下诏灭佛:“佛图形象及佛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此举将灭佛行动将灭佛推向了高潮。由于佛教势力发展特别快,佛教徒大量增加,使国家所控制的户口相应减少,财政收入也大大减少;大批的寺院、佛塔等的兴修,又极大的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这给北魏的统治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和影响,所以拓跋焘灭佛是很自然的事情,通过灭佛,促进了北魏皇权化的进程,对中国佛教哲学、理论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是这样一个东征西伐、为北魏的强大作出重大贡献的皇帝,晚年却因为脾气暴躁,杀戮过多,死在一个宦官手中。幸好,太武帝所创造的赫赫武功并没有随着他的死亡而没落,他的子孙继承祖业,继续推进北魏不断发展,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拓跋弘,他又有什么突出表现呢?
拓跋弘是拓跋焘的曾孙,他虽然在位时间只有6年,但是却充分显露出了超人的才能和魄力,他大力推行改革,整顿内政,增强国力,四处征讨。他在位期间,社会生产力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都有显著的发展。只可惜,因为他与冯太后之间的矛盾日深,在18岁时,被迫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年仅5岁的儿子拓跋元宏,5年后,被冯太后毒杀。他虽然没有完成创造一个清明安定的天下的夙愿,但是他为后来孝文帝的改革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颗颗的明星从天空划过,照耀了整个北魏,成就了北魏的丰功伟绩,这是几代人共同奋斗的结果,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反映了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共同心愿。北魏,这个顺势而生的北方政权,还将继续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