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苦修——墨子与墨家思想的形成

春秋兴起的诸子百家,彼此各执一端,互相非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鼓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实际上却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谓是言不由衷;道家嘲讽当权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但却奉行明哲保身,主张象泥塘中的乌龟一样自得其乐,对动荡的社会视而不见。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有这样一个团体,他们吃粗劣的饭菜,穿粗布衣服,却奔走于列国之间,为国君排忧解难,制止战争,并因此而显赫一时。它便是与儒家并立的显学——墨家。

这是一个怎样的团体,它的创始人是谁,为何要如此虐待自己,却又最终销声匿迹,他们给后人留下了怎样的财富?

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哪国人,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墨子是鲁国人,另有史料说他是宋国人,曾长期生活在鲁国,却又做过宋国的大夫,活动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468年到公元前376年。他平生的事迹,由于史料缺乏,已经难于详细考证。

相传,墨子在鲁国时,曾经向周王室史官史角的后人学习过周礼,还接受过儒家教育;后来他发现,儒家所遵行的那一套礼仪制度,不仅繁琐,而且对一般民众不实用,于是脱离儒家,收徒讲学,开创了与儒家分庭抗礼的墨家。

在那个诸子百家相互攻伐的时代,墨家学说与现实联系紧密,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将其称为“显学”。墨子出身如何,是什么造就了他的“离经叛道”。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的思想主张又来源于何处呢?

墨子的家世已经无法考究,但由于他的思想大多反映了平民百姓的心声,凭此推断,墨子可能出身于社会中下阶层。为此,楚惠王的使者穆贺曾当面说他的学说是“贱人之所为”;荀子也批评他的学说是“役夫之道”。墨子对这些污蔑之词漠然处之,一直“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也成为墨家始终遵守的教条。

墨子的各种主张中,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兼爱”“非攻”思想。所谓兼爱,就是无差别的爱,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总原则,这与儒家主张的“由己及人”截然不同;非攻,就是国与国之间不要互相攻伐,但墨子仍然支持正义战争。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日夜不休”地奔波于各诸侯国之间,制止战争。他曾北上齐国,向西走访过卫国,数次游说楚国,甚至还打算到越国去实现他的抱负。对于小国,他讲述如何储备人才和物质,积极防御;对于大国,他阐述战争的不义与危害,力图将战争消除于萌芽之中。他曾经成功地劝阻齐国将领项子牛讨伐鲁国;制止楚国大夫鲁阳文君攻打郑国。最令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与公输班斗智斗勇,说服楚惠王放弃攻打宋国。史料记载,墨子得知著名工匠公输班正在帮助楚国制造云梯,准备攻打宋国,便日夜兼程前往楚国,鞋走烂了,脚起茧了,他就撕破衣衫裹起双脚,坚持走了十天十夜,终于及时赶到楚国国都。见到公输班后,他先说北方有人侮辱他,请求公输班帮他杀人,公输班矜持地表示这种做法不符合道义;于是墨子在楚王面前借题发挥指出,强大的楚国攻打无罪的宋国也是“不义”;然后强调,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而宋国则民众贫弱、山川匮乏。因此,攻打宋国可以说是无利可图。最后,为了彻底断绝楚王和公输班攻宋的念头,墨子同公输班在楚王面前展开了城池攻防的战术较量。他们以身上的革带为城,用木片当武器。公输班九次变换攻城的战术,墨子都一一成功地将其击退。最终公输班黔驴技穷,楚王亦计无可施,只好放弃了攻宋的企图。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那么,信奉墨家学说的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墨子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个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具有政治性质且带有宗教色彩的团体。它的成员生活朴素,跟贫贱者相似,其首领叫巨子,由上代首领指定,这样代代相传。墨子便是墨家的第一代巨子,相传追随墨子的有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为其赴汤蹈火,毫不犹豫。据说另一个墨家巨子孟胜,为楚国阳城君守城战死,追随他一起战死的有一百八十三人。这说明墨家团体的成员对类似宗教教主的巨子,有以死尽忠和舍命行道的精神。《吕氏春秋》记载,墨家一位巨子居住在秦国,儿子杀人,秦惠王准备网开一面,送个人情。而巨子则拒绝说:墨家的法律是“杀人者死,伤人者刑”,以此来禁止滥杀无辜,随即就亲手杀了自己的儿子,墨家规则的严格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墨家巨子推荐到各国去做官的墨家成员必须忠实于墨家学说。如果不能推行墨家的主张,就要自动辞职。墨子的弟子高石子因为卫国国君不采纳他的建议,就辞去“高官厚禄”,这一举动得到了墨子的称赞。另一个在齐国做官的胜绰,因跟随齐国将领项子牛侵犯鲁国而受到了墨子的责备,最终在墨子的请求下,项子牛辞退了胜绰。墨家成员还有互助的义务。做官的墨家成员,必须把俸禄的一部分交到团队中来,以维持团队的日常支出。墨家主张,力气大的人可以帮助力弱者,财产多的人应当帮助贫困的人,有学识的人应该主动教育他人,这就是他们所谓的“为贤之道”。

墨子和墨家的言论,都集中在《墨子》一书中。据《汉书》记载,《墨子》一书共七十一篇,但现在只剩五十三篇,而且其体裁、内容、形式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时间上也有先后之别。由此分析,该书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墨家集体经验的总结。

《墨子》一书,内容丰富,大致包括记载墨子主要思想和言行的篇章。墨子的主张,除了“兼爱”“非攻”以外,还包括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尚贤,是选用人才的标准;尚同,是他设想的各级政权组织集中统一的指导思想;节用、节葬、非乐、非命,都是针对奢侈的贵族生活、腐败的贵族统治提出的改革意见。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应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这些都是墨子思想中的积极成分。墨子的天志、明鬼思想,则要一分为二的来对待。墨子推崇上天意志,崇拜鬼神,是有消极成分,但在鬼神思想盛行的时代,却也无可非议,而且他的目的,还是借用天地鬼神来推行自己的思想,因此也不能全盘否定。但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一方面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这都是他世界观中的消极成分。

此外,《墨子》中还记录了墨子后人谴责儒家的篇章。但《墨子》一书中,最让后人啧啧称赞的是其有关自然科学的记载。

人们习惯把《墨子》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为《墨经》;这四篇加上《大取》、《小取》两篇,又称为《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墨经》中记录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重要知识,提出了古代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可以说:《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

墨子以及他创立的墨家,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严格律己,辗转奔波于各国,奋力为人民排忧解难,代表了社会下层平民群众的利益,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墨家才成为了与儒家并立的显学。然而,到了汉代,由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致使墨家的影响力日渐衰微,终至消亡。但幸运的是,墨家的思想和研究成果,都被系统地保存了下来,成为后人宝贵的思想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