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西晋的皇室内乱

西晋,一个结束分裂战乱的统一王朝,一个仅仅维持了五十余年的短命王朝,在它之后,中国又重新陷入了数百年的战乱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王朝?这个王朝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使它在中国历史上“昙花一现”,给后人留下无限的感慨与叹息?

西晋统一后,政局趋于稳定,百姓却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豪强贵族占据大量土地,肆意压迫农民。西晋统治者该如何来解决这些难题呢?

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即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其中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限制贵族、官僚、地主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但是贵族官僚们却隐田不报,根本不能起到限制作用。

在政治上,晋武帝认为曹魏之所以被取代,主要是由于皇族子弟无权,于是,晋武帝先后分封了二十七位同姓王,并且允许宗室诸王掌控军队。司马氏诸王在掌握武装力量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结交封国内的士族高门,于是得到了士族的支持,这样,宗王们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个人声望都受到了朝野瞩目。晋武帝认为,有了众位皇族子弟的支持,司马氏的统治便可以固若金汤。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继任者晋惠帝愚弱无能根本无力控制朝廷的局面,诸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纷纷起兵,把西晋推向了覆灭的边缘。

公元290年,晋武帝薨,司马衷继位,即晋惠帝。晋惠帝是中国历史上以昏庸无能而著称的皇帝。当时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外戚杨骏,他是惠帝的外祖父,杨太后的父亲。杨骏骄横跋扈,排挤当时声望极高的汝南王司马亮,引起了宗室皇族的不满。惠帝虽然软弱,但他的皇后贾南风却是个心狠手辣,并有着强烈权力欲的人。贾皇后也无法容忍杨骏专权,她秘密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要他们进京讨伐杨骏。元康元年,即公元291年,楚王司马玮率军进京,令四百禁卫军包围杨骏府邸,这位权倾一时的当朝太傅,在自家的马厩中被杀。接下来,贾后命汝南王司马亮辅政。但贾后很忌惮深得人心的司马亮,所以又她假借皇帝的名义,令楚王司马玮杀死了这位刚刚成为辅政大臣的汝南王。后又听从张华的建议诬陷楚王司马玮矫诏杀人,将其处死。从此之后,西晋开始了贾后独揽朝政的时代。

贾后专政,滥用权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张华因出谋划策有功,得以进入中央的中枢核心。张华为当世名士,威望很高。也幸得张华尽心尽力辅佐朝政,才使得贾后专政期间,朝政相对稳定。对于专权的贾后,张华曾作《女史箴》试图劝诫贾后,令人奇怪的是,贾后虽然暴虐,但却并未加罪于他。

贾后成为晋帝国实际统治者之后,就将太子司马僪视为自己最大的威胁。公元299年,贾后诬陷太子司马僪谋反,欲将其赐死,但因张华等人坚决反对,贾后无奈只得将其废黜并幽禁起来。这一举措使得朝野上下群情激愤,相对稳定的政局再也无法维持,更加混乱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

本与贾后同流合污的赵王司马伦与司马雅串通,准备废黜贾后。但其亲信孙秀却提出了一个一石二鸟的毒计:先借贾后之手除掉太子,然后借口为太子报仇,名正言顺的废掉贾后。而太子一死,再没有人能威胁司马伦的地位了。司马伦大喜过望,他将朝廷大臣准备重新拥立太子的消息透露给了贾后,贾后立刻派人杀害了太子。然后司马伦联合梁王司马肜和齐王司马冏起兵,废黜并杀害了贾后。司马伦自任持节大都督、相国,辅佐朝政,成为了西晋的实际统治者。

永宁元年,即公元301年,司马伦篡位称帝,晋惠帝被尊为太上皇,这一称号简直让人哭笑不得,因为按照家族辈分,司马伦是惠帝的叔祖。

司马伦篡位后,镇守在四方的宗室诸王: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等人起兵讨伐,司马伦兵败被杀。惠帝复位,齐王司马冏入朝辅政,为了长期掌握朝政,于是立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为太子,自己为太子太师。

太安元年,即公元302年,野心勃勃的河间王司马颙接受李含的建议,上奏惠帝,要求罢黜司马冏,代以宗室中声望极高的成都王司马颖辅政,并要求长沙王司马乂讨伐齐王司马冏。当时,司马冏的实力远在司马乂之上,司马颙的本意,是想借司马冏之手杀掉司马乂,这样,他便能以此为借口,讨伐司马冏,自己辅政,不料司马乂居然率兵打败并杀死了司马冏,掌握了政权。

太安二年,即公元303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七万直奔洛阳,同时成都王司马颖率兵二十多万进攻洛阳。司马乂被惠帝任命为大都督,进行迎击。至次年正月,张方等仍然不能攻破洛阳,就在他们准备撤军之际。在城内的东海王司马越突然发动兵变,把司马乂囚禁于金镛城。这样一来,成都王司马颖掌握了朝廷的权力,他返回邺城,遥控中央,并自立为皇太弟,成为惠帝的继承人。

成都王司马颖自立为皇太弟后,同样骄横跋扈、任人唯亲,令朝廷内外大失所望。永兴元年,即公元304年7月,东海王司马越与左将军陈眕聚众10余万奉诏讨伐司马颖;被司马颖击败,惠帝被俘虏至邺城。同时王浚联结司马腾、鲜卑段务勿尘和乌桓羯朱共讨成都王司马颖,在击败来阻击的王斌、石超后,近逼邺城。司马颖被迫挟持惠帝逃往洛阳,张方率万余人到芒山迎接。到洛阳后,张方拥兵自重,掌握政权,在对洛阳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劫掠之后,挟持惠帝司马衷、皇太弟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等返回长安。后司马颙废皇太弟司马颖,另立司马炽为皇太弟。

永兴二年,即公元305年,七月,东海王司马越以张方劫持惠帝为由,又起兵讨伐河间王司马颙。司马颙企图与司马越议和,于是派人暗杀了张方,献首级于东海王司马越,可惜司马越不许,这年五月,司马颙兵败,逃往太白山。

光熙元年,即公元306年,东海王司马越迎惠帝回洛阳,大权落入司马越之手。公元307年,晋惠帝薨,司马炽被立为皇帝,改年号为“永嘉”。经过长年的混战,西晋诸王相继败亡,战争也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在这场长达16年的混战之中,先后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位宗王轮番参与进来,宫廷政变逐渐升级为战争,诸王军队到处烧杀抢掠,人民饱受荼毒,民生凋敝。诸王为了在战争中获胜,不惜引狼入室,借助当时已经逐渐壮大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为后世的“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这一段司马氏诸王为争夺权势的混战,被后世史家称为“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虽然成为了最终的胜利者,但他面对的,是西晋国力耗尽,人民流离失所,满目疮痍的残破局面。这种局面他又能维持多久呢?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渊率军队攻陷长安,西晋宣告灭亡。此后,神州大地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战乱之中,匈奴、羯、氐、羌、鲜卑先后入主中原,战火绵延不绝。但是,在战火的阵痛之中,汉族和各地的少数民族也有了更多的接触,一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如冰底的暗流,悄无声息却不可逆转地运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