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云——偏安一隅的东晋
在“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的童谣传唱中,一个新的王朝诞生了,它就是——东晋。它是一个偏安一隅的短命政权;它统治时期,门阀政治发展到鼎盛时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保持了南方相对的安定;它虽然是一个只存在了103年的短命王朝,却在政权频繁更迭的中华大地,保留了一方净土。在这短短的一个世纪中,东晋王朝经历了怎样的兴衰荣辱呢?
八王之乱期间,琅琊王司马睿仅仅是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的远支宗王,受命镇守下邳,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睢宁,为东海王经营江南地区。八王之乱后,东海王毒杀晋惠帝,拥立晋怀帝,取得了朝中辅政大权,司马睿也坐镇建邺,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招揽人才。不过,由于长江以南是东吴旧地,而且自西晋统一之后原吴国士族便一直受到排挤,南北之间有着很深的芥蒂。而司马睿当时名望并不高,实力也不强,南方士族都对他不予理会。期待在南方大展宏图的司马睿面对这种困境一筹莫展。这时,一位出身北方大族的杰出人物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他就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王导。
王导深知,要想立足江南,当务之急,便是树立起司马睿的个人威信。于是,在当地三月初三的一场求福消灾的祭礼活动上,出现了一支引人注目的队伍,司马睿坐在肩舆之上,王导、王敦等北方高门士族恭恭敬敬地骑马跟随,整个队伍庄严威武,礼仪隆重,引人瞩目。当时的社会风气一向崇尚奢华,这次出行,为司马睿赢得了人望,折服了江南的高门世族。这些人虽然对于北方大族怀有不满,却又将北方士族大姓当做自己模仿的榜样。所以,当看到司马睿赢得北方士族鼎力支持的时候,他们开始改变观望态度转而支持南渡的司马睿。
凭借王导的支持,司马睿在江南士族心中的威望大大提升。王导这时又劝说司马睿拉拢江南士族,给予高官厚禄。此时,北方战乱愈演愈烈,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司马睿又在王导的劝说下,将南渡的北方士族中,有才能者招揽到自己的麾下。此时,司马睿虽然名义上是镇守一方的藩王,但实际上他延揽了南北两地的精英,东晋已经初具开国气象。
就在这个时候,坐困长安孤城的晋愍帝向手握重兵的司马睿写了一封近乎哀求的诏书,要求他率兵赴京勤王。然而,这时的司马睿早已羽翼丰满,不听朝廷节制了。他借口江南地区刚刚安定,无力北伐,拒绝了皇帝的征兵请求。公元316年,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西晋王朝宣告灭亡。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318年,司马睿在建康即位,国号仍为晋,历史上称之为东晋。
司马睿能够从一个实力平平的远支宗王成为皇帝,王导及其背后的王氏家族功不可没。晋元帝司马睿在升御座朝会时,竟然要王导与他同登御床,共受朝臣参拜。王导虽极力谦让,并最终让司马睿独自享有了这份帝王的威严,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仍然被永远的载入了史册。东晋建国之初,王敦、王导两兄弟掌握着军政大权,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而在王氏家族执掌政权二十余年之后,庾氏、桓氏、谢氏等大族纷纷把持东晋的最高权力,东晋的皇帝对于士族大臣也给予了极高的尊崇与待遇。东晋时期的皇权,几乎成为了门阀士族的一个装饰品。在皇权至高的中国社会,何以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东晋能够在江南立国,完全是依靠士族大姓的支持。这些士族,占有着大量的田产,手中还握有私人武装——部曲。雄厚的实力,以及门第的声望,使得士族们成为东晋真正的统治者。在这个政权当中,士族的意志便成为了国家的意志,士族门阀势力达到顶峰,后世将这一政治模式称为门阀政治。
在门阀政治的时代,国家的稳定,取决于豪门大姓之间能否相安无事。东晋建国之初,丞相王导特别注重调解南北双方士族的对立情绪,而南方士族在北方强大武力的威胁之下,也自知不得不和南渡的北方士族联合。然而,这种联合是非常脆弱的,士族之间的矛盾,士族与皇族的矛盾,士族与庶族之间的矛盾,一直是东晋政府挥之不去的梦魇。
司马睿建立东晋之后,人们翘首企盼他能率军北上,恢复中原。然而,接二连三的内乱却阻挡了北伐的脚步。公元322年,由于不满司马睿削弱王氏家族的权力,王敦在武昌起兵作乱,其党羽纷纷响应,叛军攻陷国都建康,司马睿在忧惧之中死去。进军途中王敦病逝,此次叛乱才得以平定。然而,在此次叛乱中立下战功的苏峻又与后来辅政的庾亮产生了矛盾,庾亮以皇帝名义下诏,征召苏峻入京为大司农,借此解除苏峻的兵权,苏峻不欲受制于庾亮,因此起兵造反,王敦之乱后的第二起叛乱迅速掀起。经过一年的战争,苏峻之乱才被平定。东晋在内乱中消耗着国家的力量,人们期待的北伐却迟迟没有到来。苏峻之乱后,庾氏家族把持朝政近二十年,引起了其他士族的不满,一代枭雄桓温趁机取代庾氏,掌握了朝中的最高权力。
这时,中国北方的政局动荡不安,统一的曙光重现。为了迎合人们恢复中原的愿望,同时也为了建立功勋,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桓温连续发动了三次北伐,他曾经收复洛阳,进入关中,进兵河北,但都未能巩固北伐成果。公元369年,桓温大军惨败于枋头,北伐以失败而告终。然而,军事行动的失败并不会减弱桓温政治上的权势。公元372年,简文帝司马昱病逝。桓温于次年率兵进京。京城之内,谣言四起,盛传桓温将屠戮王、谢两家士族,取代司马氏称帝。无奈之下,王谢两族的代表人物王坦之和谢安不得不前去面见这位杀气腾腾的桓大将军。王坦之见到桓温时吓得面如土色,而谢安则凭借着雍容自若的风度,折服了桓温,使他撤去了埋伏在墙外的士兵。一场政治风波消弭于无形。自此之后,谢安的威望便凌驾于王坦之之上了。四年之后,桓温去世,谢安接掌大权,东晋进入了由谢氏家族引领的新时代。
公元382年,前秦完成了北方的局部统一。公元383年,大秦天王苻坚率90万大军自长安南下,妄图一举消灭东晋。苻坚望着自己的南征大军,得意洋洋地说出了“投鞭断流”的豪言,他认为,软弱的东晋军队根本无力对抗自己的百万雄师,在出征之前,他甚至已经想好了东晋皇帝和丞相投降之后的封号。然而,苻坚并不知道,东晋此时已经拥有了一支能够与前秦虎狼之师一较高下的强悍部队,这支部队的士兵全都是饱受胡人欺压的北方流民,经过多年的训练,他们将成为苻坚从未遇到过的强大对手。千年之后,人们仍然会记起这支战功赫赫,名垂青史的军队——北府兵。
战争开始时,一切都按照苻坚的预料进行着,东晋军队节节败退,前秦大军高歌猛进。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的苻坚,派遣东晋降将朱序,前往晋军统帅谢石的大营进行劝降。但朱序见到谢石之后,反而劝说谢石立刻迎战,并声称只要击溃苻坚的前锋部队,尚未集结的前秦大军便有可能土崩瓦解,本打算坚守的谢石听从了朱序的建议,决定主动出击。
两军最终在淝水两岸对峙,苻坚命令军队后撤,想引诱晋军渡江,不料,军心不稳的前秦部队一退而不可收拾,北府军统帅谢玄趁机冲锋,秦军大败。这就是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后,前秦元气大伤退回北方,东晋转危为安。中国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
淝水之战后两年,谢安辞世。宗室司马道子与司马元显父子掌握了政权,政治腐败不堪,信奉“五斗米道”的孙恩率领他的追随者——“长生人”起兵反晋,公元402年,孙恩兵败被杀,他的妹夫卢循被推举为首领,率领起义军继续战斗。在这场起义中,东晋士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随着士族的衰落,东晋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北府兵将领刘裕在平叛中渐渐崛起,并最终依靠自己的军事实力,成功的镇压了孙恩、卢循起义。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刘宋”,东晋正式灭亡。
偏安一隅的东晋王朝,终于在内外交困之中,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保持较长时间安定的南方,在短暂的统一后,又重新开始了战乱与动荡,人民再次深陷痛苦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