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分立——北魏王朝的土崩瓦解

这是一个政权并立的时代,野蛮与文明并存;这是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诸多武将废帝自立;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能者上,弱者下;这是一个公平的大舞台,明君国更强,庸君国愈弱;历史的天平在不断的游离、转换,王朝在分立、更替中发展;江山如此多娇,究竟谁主浮沉呢?

北魏自孝文帝改革之后,一度出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但从其子宣武帝开始,统治阶级生活日益腐化,徭役赋税日益沉重;到宣武帝之子孝明帝即位时,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终于爆发了震动朝野的六镇起义。

六镇起义为北魏的统治,敲响了丧钟,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手握重兵的军阀迅速崛起,在这之中,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尔朱荣。

尔朱荣,字天宝,契胡族人,他的先人都是部落酋长,他在镇压六镇起义的过程中,网罗人才,不断壮大力量,迅速成为北魏动乱政局中一股不可动摇的力量。尔朱荣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在等待机会,他的目标是成就帝王之业,他会有这样的机会吗?

当时,北魏的朝政掌握在胡太后手中,与其子孝明皇帝的矛盾日益加深。孝明皇帝密令尔朱荣率兵来洛阳,胁迫胡太后还政。后来,孝明皇帝又改变主意,让尔朱荣不要来洛阳,谁知,不久,胡太后就把孝明皇帝毒死,并下诏立三岁的幼主元钊为帝,自己继续独掌朝纲。尔朱荣闻讯,立元子攸为帝,即孝庄帝,并以“入匡朝廷”为名向洛阳进兵。沿途守军或叛或降,尔朱荣顺利入京。志得意满的尔朱荣,派人将胡太后及幼主沉入黄河,又考虑到自己在朝廷根基尚浅,于是将朝廷各级官员两千余人全部杀害,史称“河阴之变”。制造这一起屠杀事件的尔朱荣会有怎样的下场呢?

“河阴之变”后,尔朱荣大权独揽,专横跋扈,孝庄帝对其行径忍无可忍,遂于公元530年在宫中明光殿设伏兵将其杀死。其侄子尔朱兆闻讯,在晋阳起兵,大军攻陷洛阳。尔朱兆杀孝庄帝,另立新帝,此时的北魏已经成为尔朱氏的天下,其统治的残暴更甚于前,一时间兵荒四起,民不聊生,特别是北方六镇军民起义仍然此起彼伏。在此情况下,尔朱兆派部将高欢去解决六镇问题,高欢能解决六镇问题吗?他会给当时的局势带来什么影响呢?

高欢,鲜卑名贺六浑,其家族为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出生于六镇兵户之家,家境贫寒,年轻时曾担任过“队主”、“函使”等下层小军官。公元525年,高欢投奔河北起义军领袖杜洛周,杜洛周失败后又辗转投靠尔朱荣,献计献策,屡立战功,成为尔朱荣的得力助手。尔朱荣死后,高欢又与尔朱兆联手消灭了忠于孝庄帝的纥豆陵步蕃,赢得了尔朱兆的信任,因而尔朱兆便将六镇降众交给高欢统领。高欢有了自己的队伍,势力渐大,于公元531年进军河北,正式与尔朱兆决裂。公元532年闰三月,双方大战于韩陵山,高欢以三万之众,大破号称二十万的尔朱军,尔朱兆逃遁。四月,高欢入洛阳,另立平阳王元脩为帝,是为孝武帝,高欢取代尔朱氏成为北魏的实际统治者。

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洛阳朝政,与孝武帝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534年五月,孝武帝率轻骑直奔长安,投奔宇文泰。

宇文泰字黑獭,祖上原是东胡的一支,东汉时曾加入鲜卑檀石槐部落联盟,北魏灭后燕时归顺,后徙居六镇之一的武川镇。河北起义爆发后,宇文泰随其父参加了起义队伍。起义失败后,宇文泰随部迁移,后追随关西大将贺拔岳。高欢执政后,贺拔岳作为有实力与之抗衡的军阀,成为高欢的心头大患。公元534年二月,高欢施离间计除掉了贺拔岳,关西军便奉宇文泰为主,继续与高欢抗衡。

孝武帝逃奔宇文泰之后,高欢于公元534年十月拥立年仅十一岁的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孝静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面对逃难而来的孝武帝,宇文泰不过是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傀儡,作为同高欢争雄的资本,两者之间的矛盾逐渐公开化。公元534年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史称西魏。自此,北魏灭亡,形成了东西魏对峙的局势。

东、西魏分裂之后,高欢和宇文泰都希望吞并对方,中国北方再度燃起战火。双方进行了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其中东魏围攻西魏河东据点的玉璧之战,是南北朝历史上最艰苦的攻城战役。双方苦战五十余天,东魏军死伤七万余人,尸积如山,仍强攻不下,最后因高欢病重才撤围而去。

东西魏之间的战争,持续了十几年,给社会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灾难。公元550年,高欢之孙高洋废帝自立,建立北齐政权,史称齐宣帝。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嫡子宇文觉取代西魏,自称周天王,建立了北周政权。原来东魏与西魏的对峙变成了北齐与北周的争衡。

北周主要占据关中、陇东地区,偏处西北一隅,经济凋敝,民穷病弱,力量远不及控制着山西、河北、山东、河南广大地区的北齐强大。但在以后的发展中,历史的天平却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偏转。

北齐在历史上存在了二十七年,六易其帝,它统治的区域本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却由于地主经济的无限制发展,导致孝文帝时推行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民失去土地,被迫流离迁徙,户口失实,徭赋不均,兵源枯竭,军事实力也逐渐衰落。北齐均田制的破坏,引发的是社会矛盾十分紧张,农民起义连绵不断,统治集团内部又腐败贪婪、互相残杀、分崩离析。开国之君高洋更是肆行淫暴,“甚于桀纣”,后主高纬,宠爱冯淑妃,从来不理朝政。此外,胡汉之间的矛盾在北齐也十分突出,鲜卑贵族排斥汉臣,演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朝廷惨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北齐境内的各种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灭亡近在咫尺。

反观它的对手北周却是另一番景象。在宇文觉禅代西魏之前,其父宇文泰已经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他重用汉人苏绰,颁布了总结汉族统治经验的“六条诏书”,制定了计帐、户籍等制度,并对均田制和租调制进行了必要的改进。此外,宇文泰在军事上还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府兵制,改变之前以鲜卑族为主的征兵策略,开始吸收汉人进入军队,充实自己的力量。新编的军队都由关陇地区有名望的人统领,宇文泰在形式上采取了鲜卑族八部的旧制组织军队,立八个柱国大将军,其中宇文泰为全军统帅,魏宗室元欣只是挂名,所以实际统领府兵的只有六个柱国。他们所带领的兵士要改从各自主将之姓,而且军士另立军籍,不再担负其他赋役。此举提高了士兵身份,改善了兵将关系,战斗力大为增强。八大柱国的形成对中国社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八大柱国,其实就相当于八个部落酋长,他们以府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简称关陇集团。这个由胡汉结合的贵族集团,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左右着中国的政局,北周、隋、唐三代的开国皇帝都出自这一贵族集团,至于从这里走出去的名臣良将更是多的数不胜数。正是他们把中国的封建社会推向了最高峰。

公元560年,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即位,是为北周武帝。他雄才大略,继续推行改革,摆脱鲜卑旧俗的束缚,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注重农业,废除佛教、扩大府兵兵源,打击僧侣地主经济上的势力。周武帝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使北周国力显著增强。周武帝又善于运用外交策略,北结突厥,南通陈朝。万事俱备之后,周武帝正式出兵伐齐。公元576年,周、齐决战平阳,齐后主高纬率先逃跑,齐师军心大溃,一败涂地。公元577年,邺城陷落,北齐灭亡。就在周武帝准备“平突厥、定江南”统一全国之时,却突然病逝,一统天下的事业戛然而止。宇文邕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是他却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统一的大潮已呈不可逆转之势,万事俱备,只欠明主,现在需要的只是等待,等待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拯救万民于水火,振兴中华于乱世,再次开创一番中华盛世景观。